南水北調工程不是為了調水而調水,它要解決的是受水地區供水保證程度的問題,當北方地區發生嚴重干旱時,國家有能力有手段緩解這種危機,如果僅僅把南水北調作為一項簡單的供水工程,把每年調多少水作為工程目標,很多問題都解釋不了 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從規劃到建設,圍繞著這一國家工程的討論、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伴隨著南水北調中線的正式通水,這一歷時60多年的水利工程再次受到廣泛熱議。 其中,有贊譽者,亦不乏質疑者。比如,造價高昂、調水成本過高、污染隱憂、受水區不愿用水等不一而足。近日,就此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中,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認為,當下的很多觀點僅僅是戰術層面的爭論,理性地看待和評價南水北調工程,需要從戰略層次重新認識這一國家工程的深遠意義。南水北調工程向北方調水建立在保障漢江中下游用水基礎之上,同時亦有緩解受水區生態危機之功能,更長遠的意義在于構建“四橫三縱”的全國水網格局。 許新宜深度參與了南水北調工程規劃設計、研究論證等一系列工作。在他看來,“南水北調工程不是為了調水而調水,它要解決的是受水地區供水保證率的問題,簡而言之,當北方地區發生嚴重干旱時,國家有能力有手段緩解這種危機。” 他進一步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置辦的水資源“家底”,旨在為缺水嚴重的北方地區提供堅實的供水安全保障,解除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后顧之憂,推動這一地區可持續發展,不能只算經濟賬。 “每個地區水資源用量都有一個基本負荷,這一部分主要是依靠當地自身水資源解決,我們稱之為水資源承載能力。當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爬坡階段,用水高峰來臨時,調水工程就成為供水的保障。”許新宜認為,當下很多人包括部分業內人士對于南水北調的長遠意義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們僅僅把南水北調作為一項簡單的供水工程,把每年調多少水作為工程目標,很多問題都解釋不了。”許新宜說。 優先保障漢江中下游用水 開工于2003年的中線工程,跨越半個中國,它從丹江口開始,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西部穿越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最終將長江水送達缺水嚴重的京津冀地區,一期工程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 中線源頭即是丹江口水庫,許新宜將之比喻為北方的“大水缸”、“壓艙水”。有了這個水缸,北方缺水嚴重時,就可以隨時調水。譬如,2014年入夏,河南為了應對嚴重旱情,就通過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從丹江口水庫向平頂山市應急調水。 許新宜從這一角度分析說:“之前有些地區為什么不用外調水?因為當時本地天然來水充足,沒有必要調水,打個比方,我們缺錢的時候才去貸款,如果你有充足的資金,為什么還要去銀行借貸呢?丹江口水庫就發揮著類似于銀行的功能。” 他進一步分析,調水應以水源地水資源儲量為基礎,95億立方米調水量是多年平均調水量,并不是每年都要調95億立方米。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王浩對此表示贊同。目前,漢江水資源量超過500億立方米,豐水年最大調水量為123億立方米,枯水年最少調水量不足60億立方米。 事實上,當年國務院在批準南水北調工程時已經明確,中線工程調水的前提是在優先保證漢江中下游用水162億立方米的基礎上進行。 王浩指出,在水源區豐水、可調水量多的年份,要先用多用被調水,受水區水庫少供水多蓄水,盡量少開采地下水,使之得到休養生息;在水源區枯水、可調水量少的年份,受水區水庫多供水少蓄水,并且可以適當地開采一定量的地下水,北調水只作為補充水源。 當然,南水北調為北方提供了用水保障并不意味著可以浪費,許新宜說,對于調水資源的使用始終要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基本原則。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