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雜志15日刊文警告,人類活動已經突破地球9條“生態界線”中的4條,把世界帶入“危險地帶”。 【9大界線】 科學家2009年定義并量化了地球生態可承受的9條安全界線,分別是氣候變化、臭氧空洞、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淡水資源使用、化學污染、大氣污染和生物化學地球循環。他們認為,如果不突破這些界線,人類便可在地球上繁衍和發展。 然而,18名國際頂尖環境專家在《科學》雜志發表題為《地球的界線:在變化的星球上引領人類發展》的文章,警告人類已經“越界”。 文章說,最新研究顯示,目前人類活動已經突破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化學地球循環4條界線,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的運行。淡水資源使用、海洋酸化和臭氧空洞尚在安全界線內,其余2項暫未得到有效評估。 其中,氣候變化和物種銳減最值得關注。目前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已達到約百萬分之397,超出了百萬分之350的安全線。同時,環境污染和森林退化導致動植物滅絕的速率也比正常值高出數十倍。 【“不穩”風險】 科學家說,人類“越界”不會立即引發混亂,但可能讓地球進入不確定狀態。 文章作者之一、斯德哥爾摩復原研究中心學者薩拉·科爾內爾告訴路透社記者:“我不認為我們已經破壞了地球,但是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更為困難的世界”。 研究項目負責人威爾·斯特芬說:“越界增加了人類活動不經意間使地球系統進入不適宜狀態的風險。” 另一名作者、斯德哥爾摩大學環境科學教授約翰·洛克斯特倫說,氣候變化可能引發地球“突然且不可逆轉”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我們首次需要面對整個地球不穩定的風險”。 【共同應對】 大約20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定于今年年底在法國巴黎聚首,嘗試就限制全球變暖達成共識,以避免由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引發的洪水、旱災、酷暑和海平面上升等災害。 這項研究成果可能于今年9月被納入聯合國新的全球發展目標,以替代即將在今年到期的“千年計劃”。(劉品然)(新華社特稿) |
相關閱讀:
- [ 01-16]高校自主招生調時,凸顯教育改革科學合理
- [ 01-15]伊利奶粉科學配比 為中國寶寶健康提供動力鞍山
- [ 01-15]教育時評:教育科學布局應從紙上走到地上
- [ 01-15]治霾是個技術活兒,決策須尊重科學
- [ 01-14]讓人口政策之爭回歸科學
- [ 01-09]老科學家科普團:用余熱播撒“科學之光”
- [ 01-09]新年安全事故曝隱患 公共場所如何科學避險
- [ 01-08]廣州新推四宗地 科學城兩宅地將于月底開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