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來,我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事件。有人趁機唱衰中國經濟,認為“倒奶”事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它的出現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危機的征兆;也有人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借機宣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倒奶”事件其實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關。面對這些錯誤觀點,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對奶農“倒奶”事件進行了理論研究,揭示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與美國上世紀農場主“倒奶”事件的本質區別,分析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的原因,并開出了化解問題的藥方。現將相關文章刊出,以饗讀者。 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的啟示 近來,我國有些地區出現了“倒奶”現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乳業發展總體平穩,“倒奶”事件少有發生,這與內蒙古乳業發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關。可見,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于各地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降低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交易費用。乳企需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乳企和奶農要簽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實現穩定合作。一方面,乳企從市場收購原料奶,需要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在洽談、簽約、執行、監督等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費用。而如果乳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就不用外購其他利益主體的原料奶,從而就能達到減少相關費用的目的。因此,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業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參股、合建了14座萬頭以上超大型現代牧場,其還將繼續參與建設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場,將新增投資30億—35億元建立規?;s化牧場,三年內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另一方面,要預防和解決“倒奶”問題,需要在乳企與奶農、養殖場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如果乳企和奶農沒有穩定的合作關系,雙方都需要不斷的搜尋新的交易對象,不斷的談判,這就增加了各自的費用。降低這種費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農簽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內蒙古的乳業統計資料表明,這樣做的奶農能不賠錢或少賠錢,而那些合同外奶農每生產1公斤牛奶,就要賠1.7—2.2元。 需要強調的是,在保護奶農方面,乳企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非常重要。內蒙古的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承擔責任,保護奶農利益,有效地防止了“倒奶”事件的大規模發生。蒙牛作為央企,更是充分地體現了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社會擔當。 (二)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在乳企的空間布局上要形成聚集效應。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均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些龍頭乳企成為經濟增長極,這些經濟增長極產生的巨大極化效應,逐漸轉變為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作為增長極的極化效應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又表現為擴散效應,即主要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內蒙古乳業發展中鮮有“倒奶”事件是因為這兩大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有實力的乳企自身效益比較好,也有能力相對高價收購牛奶。如伊利、蒙牛等大企業的成本收益率平均在48.98左右,而小企業則只有7.97,前者是后者的6.15倍。 比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能成為全國奶牛養殖第一大縣的重要原因是距離蒙牛、伊利極短,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2013年該旗奶牛存欄21.98萬頭,全年向伊利、蒙牛兩大企業累計銷售生鮮乳28.78萬噸。因此遏制“倒奶”就必須圍繞龍頭企業,實現聚集經濟效應。伊利已經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都設立了現代化乳業生產基地,既彌補了伊利奶源基地遠離主要消費城市、產地市場容量有限的競爭劣勢,又有效解決了當地原料奶資源短缺的問題;并與當地的奶農、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奶源園區基地,既最大限度縮短產品投放市場的空間距離,減少運輸周轉時間,為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奠定了基礎;又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增加財政收入。 (三)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做大乳企,實現奶農的集約化規模經營,實現乳業發展的規模經濟。中國中小規模養殖模式成本過高是國際競爭力贏弱的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內蒙古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經集中到44個存欄萬頭以上的旗(縣、區),近80%的奶產量集中在26個10萬噸以上產能的旗(縣、區)。內蒙古5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化養殖比率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個百分點;10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占比為52.9%,比2008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全區奶牛存欄300頭以上規模牧場857個,其中存欄300~499頭的450個,占52.5%;存欄500~999頭的231個,占26.9%;存欄1 000~3 000頭的150個,占17.5%; 3000頭以上的26個,占3%。這意味著,化解“倒奶”事件,就要通過增加救助奶農補貼,在規模奶牛場用地、信貸等方面提供支持等措施,盡快淘汰散戶養殖模式,轉向大牧場集約經營。與此同時,要建設奶業合作社和合作社的聯社,打造奶牛養殖產業組織模式的升級版。 (四)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建立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信息分享機制,及時了解國內外乳業供需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掌握信息比較充分者,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者,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內蒙古乳業之所以具有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對國際市場沖擊力的對抗能力,與內蒙古的乳企和奶農之間的有力的信息分享機制有關。因此,化解“倒奶”事件,政府要對國內外奶源供給進行規劃并及時發布信息,以便讓奶農及時捕捉信息,了解國內外市場價格走勢,以銷定產,以產促銷。奶農也要積極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多種信息源挖掘有效信息,注意預防風險。(蓋志毅高海秀 作者分別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