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優化質量提升 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勢頭明顯
2015-01-21 07:08:03?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制圖:李姿閱 2014年國民經濟統計數據如期發布,7.4%的增長幅度也一如預期。怎樣分析數字背后的中國經濟?在1月20日國新辦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一一盤點,細細分析。 總體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 “7.4%是一個克服困難的7.4%,是一個克服壓力的7.4%。7.4%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7.4%在國際上也還是一個不低的水平,7.4%后面的總量就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63.6萬億,現價增量就有8000億美元左右,這個數不小。所以,7.4%是在合理的區間,7.4%完成了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 馬建堂對7.4%的評價甚高。他表示,有四個指標配合在一起,可以說明2014年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繼續運行在合理的區間:經濟增長7.4%,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 經濟總體平穩的同時,結構在繼續優化。從產業結構看,去年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快于第二產業的7.3%,也快于第一產業的4.1%,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48.2%,這是衡量中國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馬建堂進一步分析道,“2014年,中國經濟盡管傳統行業困難比較多,但新產品、新行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長,新的動力正在加快孕育,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一是工業的新動力。新產業增長較快,高技術產業比上年增長12.3%,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速度快4個百分點,占的比重提高到10.6%,占比提高了0.7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比上年增長10.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2個百分點,比重提高了1.2個百分點。二是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快遞業務量增長51.9%。P2P,即網貸高速增長,電信消費、信息消費都是比較高的增長。三是城鎮化率穩步提升。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有將近7.5億人生活在城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深刻變化。 “除此以外,三大需求結構中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區域結構繼續改善,收入結構都在改善。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7.4%這個增速在合理區間,更要看到中國經濟發生了一些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是趨勢性的。”馬建堂說。 中國經濟的質量也在提升。第一,全年勞動生產率在提升。2014年全社會的全年勞動生產率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第二,去年單位GDP的能耗下降4.8%。 經濟總量又上新臺階,中國不認同成為最大經濟體的結論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1986年超過1萬億元,到2014年,我國GDP站上了60萬億的新臺階。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均表示,根據PPP(購買力平價)方法來衡量,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對此,學界多有評論,20日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首次對此發聲:“我們不認可這個數據。” 首先,購買力平價研究本身盡管非常有價值,但是方法上是具有探索和研究性質的。“因為不同國家使用不同的貨幣,所以進行購買力平價的比較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作。什么是購買力平價,簡單地說,就是一籃子裝了很多服務和商品,購買這一籃子的不同的貨幣是等價值的,購買這同一籃子的商品和貨品花了100美金、600人民幣、1萬日元,這三種等值的貨幣的比例就是購買力平價。但難在什么地方?難在一個籃子里的復合商品并不總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的消費籃子里裝的食品主要是饅頭和大米,歐洲的朋友可能裝的更多的是面包,籃子的商品做不到完全一致。”馬建堂表示,這一輪研究形成的既然是一個研究性的結果,在應用的時候要比較慎重。此外,由于各種原因,國家統計局認為這一輪的購買力平價比較,可能對中國的物價水平有所低估,對中國GDP的總量有高估,所以不認可這個數據。 “中國有13億人口,我們的經濟總量確實在不斷擴大,但是人均水平還是很低的。我國人均GDP在世界上還是在90名左右,我們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按照世界銀行有關標準,我們還有2億左右的貧困人口。我們自己對中國的國情是最清楚的,一方面看到我們國家在發展,經濟總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們的人均水平還是比較低,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馬建堂說。 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保持中高速增長仍有基礎和潛力 2015年,應該怎樣分析判斷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外部環境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馬建堂的回答是:“關于2015年我們經濟面臨的環境,恐怕還是需要一分為二來看。” 一方面要看到,2015年所處的經濟環境依然比較復雜嚴峻。從國外看,一些發達經濟體確實在加快復蘇,但是有一些主要經濟體復蘇過程還是比較艱難曲折的。在這個基礎上不同的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出現了分化,加上國際地緣政治的動蕩,還有最近原油等大宗原材料價格的跳水式下跌,都使得2015年的國際環境并不那么令人樂觀。從國內看,三期疊加的影響、各種矛盾交織依然存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比較大,所以我們要看到這些困難,要有憂患意識。 “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看到2015年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或者說中高速發展,還是有很多有利條件的。我們還是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馬建堂認為,有利條件之一是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新“四化”的相互推進,是中國經濟2015年平穩發展的堅實基礎,是基本面。“我們判斷經濟形勢走勢,一定要看到這個基本面,這是經濟運行的核心。”有利條件之二是改革開放激發創業創新的不竭熱情,這是中國平穩發展的不竭動力。去年被人們稱為深化改革的元年,僅一項商事制度改革,3至11月份,市場主體就增加了1005萬。2015年,改革是當頭炮,打破創業創新的枷鎖和羈絆,13億中國人、9億多勞動力所孕育的創業創新的熱情就會迸發出來,這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有利條件之三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經濟發展保持平穩發展的關鍵。這兩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適時適度地預調微調,這是2014年平穩增長很重要的原因,也會是2015年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很重要的原因。 “新四化”是基礎,改革開放是動力,科學的宏觀調控是關鍵。“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比較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同時更要看到中國經濟較長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并向中高端邁進的潛力和條件,我們有堅實的基礎,不竭的動力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不斷創新。2015年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平穩較快中高速的增長。”馬建堂說。記者 朱劍紅 |
相關閱讀:
- [ 01-20]沖破500米 天津117大廈下半年實現結構封頂
- [ 01-19]“逼母棄二胎”折射家庭結構單一的陣痛
- [ 01-14]廣西資源一木質結構酒樓發生大火 未造成人員傷亡
- [ 01-13]單獨二孩出生僅預期1/4 對人口結構扭轉杯水車薪
- [ 01-09]王振峰:中拉論壇開啟新機遇 促推中國外貿結構更優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