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簽約公司養鴨反被套“餡餅”變“陷阱” 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民之間至今依然是“松散型”利益聯結方式,有些“看似緊密、實則松散”,個別龍頭企業收入年年漲,農民收入卻未隨之增加,甚至出現“棄農”現象,值得警惕。 河南潢川縣付店鎮46歲的鴨農葉先財,從不到20歲的時候開始養麻鴨,當時一年出欄5000來只,能掙5萬元。后來當地政府宣傳,開始給華英公司養鴨,結果發現被套牢了。 “原來宣傳的‘天上掉餡餅’,結果‘餡餅’沒掉,反而是掉進‘陷阱’里了。”葉先財說,2009年以來,他從信用社、銀行等貸款籌資30多萬元用于養鴨,現在已經虧進去20多萬元。據他介紹,付店鎮10多家規模養鴨戶中,虧損或不掙錢的估計占80%,“政府宣傳發動后,讓我們和公司對接,現在情況不好也沒人管了”。 葉先財分析認為,除了養殖場地成本年年上升之外,虧損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合同不規范,合作約定“先天不足”。剛開始鼓勵養鴨的時候,公司與農戶合作,農戶只是負責養殖,公司給保本收益,即公司承擔市場風險,農戶承擔養殖風險,但后來政策變了,保本收益取消,一切跟著市場行情走,農戶既承擔養殖風險,又承擔市場風險。 二是不嚴格履約,公司承諾的配套服務沒有兌現。開始公司提供鴨苗、平時有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鴨子出欄有車免費拉貨。現在技術指導不到位,鴨子經常生病,有的死亡率很高,鴨子出欄時,還強行跟農戶收取小費,每車要30到50元不等。 而在貴州,多位企業家及農業方面的基層干部表示,貴州省很多企業關注的還是最基礎的生產環節,與農民的聯結大多停留在“購銷聯結”、“市場聯結”階段,緊密型的利益聯結幾乎沒有。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朱滿德通過對“黔東南州施秉縣中藥材種植與加工”、“黔西南州興仁縣薏仁種植與加工”、“安順市肉牛養殖與牛肉加工”等典型案例進行研究發現,總體而言,貴州農業產業化發展仍然滯后,龍頭企業經濟利潤至上、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影響力和帶動力有限,農戶經營規模小、文化素質低、組織能力差。 研究結果還表明,由于龍頭企業擁有品牌、技術、信息、渠道、管理等優勢,而農民處于弱勢和依附地位,由此導致風險分攤和利益分配的失衡,農業經營風險大部分被轉嫁給農民,農業產業化利潤大多被龍頭企業截留,較少惠及農民。 “龍頭企業是市場化運作,肯定要追求利潤,肯定會優先考慮自身利潤。但也不能強迫企業為社會作貢獻。”山東省委副秘書長、山東省農工辦主任王澤厚說,要從政策的導向上做文章。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農業“契約”精神 由于服務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不穩定、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龍頭企業與農戶在訂單履約和收購價格等方面常常產生矛盾,既影響了龍頭企業的經營發展,也損害了農戶的利益。 針對目前龍頭企業、農戶之間利益聯結現狀,一些地方進行了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有關人士建議,宜鼓勵各地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實際水平,進一步探索多種新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我覺得‘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很靠譜。”吉林省松江佰順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明柱說,農戶和公司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雖然理論上在商業上是合作關系,但如果農民違規,企業沒法追責,而合作社有自我的組織自律,更符合企業和農民的利益,公司現在跟兩個合作社合作,1100戶農戶參與,這些農戶的綜合效益比其他農戶高出每斤0.1元,每畝地增收300元。 青島九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行政副總裁王恒虎認為,相比“公司+農戶”,“公司+農廠”更有利于農企一體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其實“公司+農戶”看似利益共同體,其實還是“兩張皮”,“農民有農民的利益,公司有公司的利益”。 據朱滿德介紹,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城西村采用農民土地經營權折資入股公司的方式,以股權為利益紐帶,建立長期穩定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實行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貴州省農業委員會農經站副站長雷基智表示,在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模式中,最關鍵的是企業能滿足需求、農民能增收致富,讓企業、合作組織、農民各自發揮自身優勢,長遠來看,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應該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 朱滿德還稱,未來一段時間內,利益聯結機制的完善還需要加快進行一項基礎性工作,即形成和提高行業“契約”精神,嚴格依法辦事。建議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民共同自覺通過教育和學習,形成按合同依法辦事、違約違法要承擔后果的意識和氛圍,養成嚴謹簽約、嚴肅履約的習慣。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記者蘇萬明、張興軍、楊洪濤、郭翔采寫) |
相關閱讀:
- [ 01-22]袁純清來莆調研農業農村工作 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民增收
- [ 01-21]包工頭跑路 農民工多次討薪未果
- [ 01-21]集美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全面收益 農民變股東拿分紅
- [ 01-21]福州市人社局今年組織2000名農民工返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