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多樣的成因——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權力尋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 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哪些? 李實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貧富差距、收入差距。“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強調平均主義,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進入市場經濟后,強調按勞分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出現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 劉元春認為,客觀來看,貧富差距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導致農村發展明顯落后于城市。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向農村和中西部的投資,但在一段時期內,因發展的基點不同、條件不同,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及其居民收入差距仍會較大。“比如說同為公務員,東部省份和西部地區的最低工資、公積金繳存標準不同,福利、社保等也有差別,都會造成收入差距。” 專家們普遍認為,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部分領域改革不到位導致的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權力尋租等現象。 李實分析說:“當市場體系不健全,存在流動性障礙或市場扭曲時,收入差距加大的趨勢就難以避免。比如說勞動力市場不統一,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工和城鎮職工在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軌制’運行;資本、土地交易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某些領域,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有大量的市場準入限制,使權力尋租帶來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敗收入……都是體制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過大。” 專家認為,政府干預過多等,容易造成資源行業和一些自然壟斷行業同其他競爭行業之間產生巨大收入差距。如壟斷性企業員工特別是高管收入偏高乃至畸高;再如一些人和群體依靠權力資源得到優先發展、優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機會,而被權力邊緣化的群體,很難得到發展機會。 “在誠實勞動和市場環境公平的前提下,人們的收入有差距,這是合理的,社會能夠接受,如對教育投資較多的人能獲得更為優厚的職業待遇。但因起點、機會和過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們普遍難以接受。如階層固化、流動性不夠,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不平等,個人努力創富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均等。比如說富二代、窮二代,這加劇了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社會財富的分享更加的不公平。”劉元春表示。 |
相關閱讀:
- [ 12-29]臺灣前高官稱貧富差距惡化 正面看臺股漲跌幅放寬
- [ 12-25]隔絕貧富的,不僅僅是鐵絲網
- [ 12-25]貧富的“心墻”更要拆
- [ 12-24]小區建“柏林墻”隔離貧富區 “貧區”人進不了富人區
- [ 12-24]廣州一小區建鐵網隔離“貧富區” 官方介入未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