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陷入人質危機
2015-01-24 19:57:36?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房小奇 周艾連 |
分享到:
|
新華網(wǎng)東京1月24日電(記者馮武勇 劉秀玲)日本當?shù)貢r間23日14時50分,是綁架兩名日本人質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索要贖金視頻中設定的72小時最后期限,但截至24日中午時分,沒有任何新的公開信息顯示兩名人質的生死下落。 此間輿論指出,日本人質事件的發(fā)生并非偶然。安倍日前出訪埃及、以色列等中東4國期間針對“伊斯蘭國”的相關表態(tài),可能是觸發(fā)事態(tài)的一個導火索。 安倍17日在埃及的一次演講中說,日本將為支援中東相關國家應對“伊斯蘭國”威脅提供2億美元援助。而“伊斯蘭國”20日公布的“致日本首相”視頻中,明確表示索要2億美元是針對安倍的上述表態(tài)。 “伊斯蘭國”公布人質視頻前后,正是安倍為首的日本政府高官在中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緊鑼密鼓開展“積極和平主義”外交的高潮期。安倍本人出訪埃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外相岸田文雄訪問印度、法國、英國、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防衛(wèi)大臣中谷元視察位于吉布提的日本自衛(wèi)隊海外基地和南蘇丹的日本自衛(wèi)隊維和人員。所到之處,安倍等人口口聲聲強調日本要加大“國際貢獻”。 日本民主黨參議員德永繪梨指出,這起人質事件的發(fā)展顯然與安倍訪問中東期間高調宣布支援打擊“伊斯蘭國”有關。她認為,包括伊斯蘭世界在內,國際社會原本認為日本是放棄戰(zhàn)爭的國家,但在安倍政權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修改憲法解釋、推翻武器出口三原則等動作后,國際社會對日本的看法已發(fā)生變化。 軍事評論家前田哲男認為,安倍現(xiàn)在鼓吹“積極和平主義”,推動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和武器出口。這或許是“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將日本和日本人列為恐怖襲擊目標的一個原因。 人質事件發(fā)生后,日本政府的公開立場是,不向恐怖主義威脅屈服,同時將竭盡全力解救人質。英國媒體也透露,安倍22日在與英國首相卡梅倫的電話通話中表示,日本政府將不會如“伊斯蘭國”所愿拿出贖金救人。 為了減少人質事件對安倍政權和安保政策的負面影響,在日本國內,安倍政府一方面反復強調要“全力解救”人質,一方面通過媒體釋放“美國要求日本不要支付贖金”的信號,試圖以此撇清責任。 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場人質危機將使日本國內圍繞安倍外交安保路線的輿論進一步分化,會有更多人認為,與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相比,日本的戰(zhàn)后和平主義能更好地保護國民安全。 |
相關閱讀:
- [ 01-24]美望安倍對歷史“道歉”:解決歷史問題才是盟國
- [ 01-24]美希望安倍對歷史“道歉”:解決歷史問題才是盟國
- [ 01-23]德媒:日本人質事件暴露安倍政府對外戰(zhàn)略風險
- [ 01-23]安倍陷入“囚徒困境” 西方憂其重演屈辱歷史
- [ 01-21]IS威脅殺害日本人質 安倍稱不向恐怖主義屈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