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權力成就一個人也足以毀掉一家人
2015-01-27 07:03:27??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親情眷顧,人皆有之,沒有誰生活在真空中。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眷顧,究竟是私事私辦,還是私事公辦?是花一己之費,還是慷公家之慨?是以普通人身份,還是利用特殊地位? 社會學上有個“角色失范”理論,講的是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有一套與之關聯(lián)的社會標準,每個角色按標準行事,社會才不至于失序失常。領導干部的親朋好友和身邊工作人員,雖然并不執(zhí)掌權力重器,在身份上卻有著特殊性。沒有一定的規(guī)矩約束和教育引導,稍不注意就可能逾矩失范、開敗事之端。 必須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得默許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的要求,發(fā)人深省。正所謂“人不以規(guī)矩則廢”,黨員領導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必須管好自己的身邊人,常打預防針、架設高壓線。尤其是,要堅決防止家人朋友和身邊工作人員影響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預正常工作進行,決不縱容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為民則利、為己則害,為公則利、為私則害。在近年來查處的案件中,“一人當官、全家腐敗”的事例不勝枚舉。有的主政一方,愛人孩子經(jīng)商辦企業(yè),包攬工程、批發(fā)項目,套取巨額利益;有的搞“一家兩制”,“前門當官,后門開店”,家人跟著一起大發(fā)橫財,自己成了“權錢交易所所長”,擔綱“腐敗共同體”的“軸心”。對身邊人的胡來不加約束糾正,甚至打氣撐腰,到頭來的結果只有一個:同堂受審、身敗名裂。“一朝得勢萬人捧,一夕落魄眾人唾”,權力成就一個人,也足以毀掉一家人,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親情友情是最可寶貴的感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誰沒有個三親四故?在一個人功成名就后,誰不想好好回報親朋?親情眷顧,人皆有之,沒有誰生活在真空中。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眷顧,究竟是私事私辦,還是私事公辦?是花一己之費,還是慷公家之慨?是以普通人身份,還是利用特殊地位?如果分不清界限,只想著如何補償家人,怎樣回報親朋,“不貪污受賄,給家人安排個工作總行吧?”“不奢靡享樂,讓家人經(jīng)商辦個企業(yè)應該可以吧?”這種紀律、規(guī)矩上的松懈,為權力變現(xiàn)大開綠燈,讓官商勾肩搭背有了可能,也會將家庭幸福推到鋌而走險的懸崖。 不可否認,在我們這個極為重視“差序格局”的社會中,來自親朋好友乃至骨肉至親的求助請托,非常容易碰到。在情與法、情與規(guī)的取舍上,難免遭遇“行不兩全,名不兩立”的兩難,以及“面子過不去”“親情過不去”的糾結。然而,價值選擇上看似復雜,其實取舍并不艱難,關鍵就看能不能堅守住黨性立場,把握住法紀底線。講親情義務,奉公守法、遵規(guī)守紀是基本的原則。一事當前只看親疏遠近不管原則有無,利益關口只顧人情長短不管法紀規(guī)定,結果必會是親情綁架公權,私利盤剝公益,走上違法違紀之路。 清朝官場就流行過“莫用三爺,廢職亡家”的勸進之言,所謂“三爺”,指的就是“子為少爺,婿為姑爺,妻兄弟為舅爺”。在更為重視法治原則的今天,基本的回避原則和廉政準則,是不容逾越的從政底線。清廉不是親情之殤,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見擔當,從政要做什么,給家人留下什么,給老百姓留下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清晰的答案。自己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黨內(nèi)紀律,也用廉潔從政準則嚴格要求家人,才能理順為民與為己的價值排序,從盤根錯節(jié)、無孔不入的親族關系、裙帶關系中跳脫出來,真正實現(xiàn)小我與大我的相得益彰。 權力這杯酒,不是誰喝都會醉,只要站穩(wěn)了腳跟、立定了心思、守住了規(guī)矩,有油水的地方再滑也不會跌倒。習近平總書記擔任地方領導干部時,每到一處工作,都會告誡親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從事任何商業(yè)活動,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否則別怪我六親不認。”在干部大會上他也鄭重表態(tài):不允許任何人打他的旗號謀私利,并歡迎大家監(jiān)督。如此立身以正、嚴格要求家人和干部,值得廣大干部細細體味和踐行。(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相關閱讀:
- [ 01-26]人民日報:樓市不會崩盤 房價近底部下降減緩
- [ 01-25]人民日報:西方關于“中國機遇消退”論調(diào)夾雜偏見
- [ 01-22]人民日報評論員:肩負起新形勢下的光榮使命
- [ 01-21]人民日報三問樓市:今年房價是否會繼續(xù)下跌
- [ 01-19]人民日報評論員:打鐵還需自身硬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