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馬鈴薯變身記
2015-01-28 10:59:32??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那時起,張泓和團隊里的20個成員便沒有周末和假期。一早準點來到實驗室,一份3公斤的混合粉,調試各種指標,開始攪拌,成型后,切條入鍋,最終檢驗品質。這一套流程,他們不知做了有多少次,扔掉的破面皮、煮爛斷掉的面條更是家常便飯,組里的學生們都儼然成了面點專家,和面、餳面、煮面、制鹵,都不在話下。 試驗在不斷推進。2013年年底,含量達20%的馬鈴薯面條試驗成功,2014年春天,含量達35%的馬鈴薯面條順利問世,其色澤、硬度、黏性、拉伸阻力等十幾個指標同時達標?!榜R鈴薯成為主糧的技術可行性被認定,這是突破性的進展!”張泓回憶。 聽到喜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來到了加工所,端起這一碗泛著土豆清香的面條細細品嘗。“這東西,我愛吃!” “要讓小土豆化作主食走進工廠、學校、千家萬戶” 伴隨著試驗的成功,2014年3月,國家馬鈴薯主糧化課題組正式成立,而加工所另一位研究員木泰華團隊研發馬鈴薯面包饅頭的項目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加工所重點項目等一系列支持下,張泓的研究走向縱深。 在他的實驗室展臺上,記者看到了含有不同比例馬鈴薯粉的“花樣”主食:含量55%的米粉、含量30%的復合配方米、含量10%的玉米復合配方米、含量35%的冷凍生切面……這些成果外觀上與米粉、大米、玉米幾乎一模一樣,口感上幾無差別,反而還帶有一絲土豆的清香。此外,還有各種口味的馬鈴薯面點、蛋糕、餅干、粽子和沖調羹。小小土豆,在這里有了72變。 然而,張泓沒有滿足。“因為混合面的特殊性,一般的面條加工設備完全不適合馬鈴薯專用。要想讓馬鈴薯主食走出實驗室,還要靠能大規模生產的好裝備。” 在他的實驗室里,記者看到了最新研制出來的“一體仿生搟面機”。這個兩米見方、锃光瓦亮的裝置,集合了馬鈴薯全粉的和面、餳面、壓面、切面等一系列工序,只要按下啟動鍵,只需幾分鐘,含馬鈴薯全粉達到35%以上的馬鈴薯面條,就被生產了出來。 “這臺機器每小時可以供應150個人同時用餐,價格在13萬元左右,完全可以支撐一個家庭面館式的微小企業的運營。”張泓介紹,以此為基礎,馬鈴薯掛面細面、寬面出成率均達到80%以上,每小時生產能力可達1噸的馬鈴薯面條專用示范生產線也試驗成功。 而一米見方的馬鈴薯米粉加工機則更顯小巧,使用時,只需將原料85%的大米和15%的鮮薯配好,在加入清水,放入機器上方入口,數分鐘后,細長而潔白的米粉就直接從機器下方順利傾瀉而出,可謂方便快捷。 而今,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納入國家戰略的消息傳出,小土豆“變身”第四大主糧之路備受關注,張泓的日子越發忙碌了,技術和裝備的突破工作仍將繼續。 “今年的目標是爭取能讓馬鈴薯全粉在主糧的配比含量達到50%以上,同時也要研發適合家庭自制主食的微型面條機?!睆堛嬖V記者,“以此點滴的助力支持馬鈴薯主糧化,愿小土豆化作營養健康的新主食走進工廠、學校、千家萬戶?!?/p> |
相關閱讀:
- [ 08-17]從酸雨之都到宜居之城——一座工業城市的“變身記”
- [ 05-08]走私舊洋貨翻新變身記:日韓舊衣每件成本低至2元
- [ 03-18]中國房企變身記:武士 匠人 苦行僧與仙俠派
- [ 09-04]新羅區農莊演繹豬場“變身記”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