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9日電(房產頻道 陸肖肖)隨著去年我國房地產市場進入高位盤整的新常態,多數城市房價一路走低,居民的資金流向更多渠道,房地產日漸被投資者所拋棄,甚至有投資者想要賣房炒股。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去年樓市降溫,房產的投資屬性逐漸下降,尤其是庫存高企的三四線城市,買房不再穩賺。但對于一線城市來說,房價仍有上漲的空間,購房者可適時抄底入市。 房產投資不再“任性”穩賺 有購房者一年損失50萬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12月份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同比下降的城市達68個,這也意味著這些城市的房價比一年前還要低,而這背后是購房者真金白銀的損失。 北京的吳女士于2013年底購買了位于亦莊的林肯公園二期的一套房子,本想趁著樓市上漲的風潮穩賺一把,沒想到卻被套牢。雖然林肯公園二期的新房價格無變化,但二手房價卻下跌了超過4000元/平米,房子價值跌了近50萬。二手房賣不出去,吳女士隨即提出退房,卻遭到開發商拒絕,房子只好砸在自己手里。 吳女士的投資經驗并不是個例,三明市的小李在去年三月份的時候,買了碧桂園的一套房子,當時的價格是8058元/平米,但去年年底,該樓盤的均價已經跌到了6300元/平米,“不到一年,我的房子價值就縮水了二十多萬”,小李表示難以接受。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此向中新網房產頻道表示,中國人普遍有著“買了房就要賺”的心態,即使是購買首套住宅,也帶有非常強烈的投資心態,這也導致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不健康。 房產投資屬性下降 有投資者欲賣房炒股 樓市的降溫直接導致了居民投資流向的改變,央行發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房地產投資”已退出了居民投資意愿的前三名,58.8%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的難以接受,未來3 個月內準備買房的居民占比僅為14.5%。 近年來居民投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各種互聯網“寶寶”產品走俏,銀行理財產品層出不窮,雙方更是卯足了勁比拼收益率。近來股市投資收益也普遍看漲,居民理財有了更多的選擇。 曾經投資過多套房產的劉女士告訴中新網房產頻道,“2010年買的房子到現在翻了將近3倍,但去年和2010、2011年沒得比”,她表示,近期考慮把房子賣掉,把錢投到股市上去,去年7月開始到今年股市不錯,好的時候能收益率能達到100%。 張先生最近也想把房子賣掉,考慮到以后孩子的上學問題,賣房的資金主要用來買套學區房,剩余資金考慮炒股,“慢牛比樓市靠譜,漲勢也強過樓市。” 隨著居民投資房地產的意愿的降低,房產的投資屬性也在逐漸下調。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分析,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從政策因素來看,自2010年開始的調控政策,造成了投資杠桿率提升、貸款成本的增加,限購限貸政策也從根本上抑制了住房的投資投機型需求。從市場因素來看,三四線城市產業驅動力相對薄弱,人口吸附力不足,在前幾年樓市高歌猛進的時期,地方政府大量推地,導致商品房供過于求,房產失去投資價值。 另外,張大偉還表示,目前房價已經遠透支了收入漲幅,過高的房價致使居民無力購買,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購房需求。 業內:房產仍有投資空間 一線城市存抄底機會 在樓市“新常態”下,房地產已經結束了買房就賺錢的時代,購房風險增加。但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庫存壓力較大的三四線城市的樓市投資空間不大,但一線城市的房價仍有上漲的動力。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表示,從2014年來看,即使樓市降溫,地價仍然高企,為房價上漲提供了空間。另外,2014年全國商品房價格也并沒有出現實質性的下滑。 他進一步表示,2015年樓市出現止跌反彈的跡象,購房者可適時入市,仍有抄底的機會。 對于房產投資,郭毅也建議,購置房產還是要以改善居住為目的,一線城市的外來人口基數大,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也較為健康,可以在置業選擇有所傾斜。區域選擇方面,中心城區或者郊區的軌道交通沿線,保值能力較強。此外,投資應結合政府大的投資計劃,投資力度大的區域,未來區域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的提升將會更加迅猛,可為樓市增長提供強勁的動力。(中新網房產頻道) |
相關閱讀:
- [ 01-28]公積金提取條件放寬:租客受益 樓市影響不大
- [ 01-28]2015一線樓市或咬緊限購不松 北上不考慮放開
- [ 01-28]房地產黃金時代結束 地產大佬談2015樓市走向
- [ 01-28]楊科偉:農村產權流轉將轉出樓市“明天“
- [ 01-28]大型房企上調2015年銷售目標 樓市有望量增價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