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常態期待什么
2015-01-29 20:10:43??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要跨過這個‘坎’,創新驅動是關鍵,這個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徐匡迪在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新常態是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轉型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發展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投資驅動”逐步轉換到“創新驅動”。一方面改造“老路”,摒棄以往過度依賴于消耗資源能源等物質投入、不惜環境的高強度投入的增長模式。另一方面開啟“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邁向質量提升型的發展新階段。從時間維度上看,新常態指的不是短期的一兩年,也不是長期的二三十年,而是一個中期概念。 如何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經濟結構的全面升級?王小廣認為,重點是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既包括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也包括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他說,加大體制創新和政策支持力度,把健康、休閑旅游、文化等培育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努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主要方向是深化國企改革,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的投資環境,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著力推動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顯著提高一些戰略性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李偉認為,經濟結構調整難免陣痛,但調整成功了就會提升資產質量,提升產業結構,并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和更大的價值。一些傳統產業需求雖然飽和了,面臨轉產調整,但一些新興技術、新的業態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現,供給創造需求的空間十分巨大。國際上對我們的出口需求增長雖放緩了,但我們利用裝備能力、產業配套能力和資金輸出等優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迎來了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的歷史機遇。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確實會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增長的生態產品,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環保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則會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3.哪些改革值得期待 2015年1月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規范和改進行政審批的措施。1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形成總規模400億元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部署加快發展服務貿易,以結構優化拓展發展空間。 李偉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需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特別是要抓緊推出一批能對需求側產生積極作用的改革措施,在拉動短期需求擴張的同時改善長期的供給效率。與此同時,今年仍然需要密切關注房地產、產能過剩和金融領域的風險狀況,確保不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 在王小廣看來,2014年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進一步下放取消行政審批權、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商市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市場活力,但其他的改革有的因立法需要一定的時間,有的在緊鑼密鼓的設計之中,因此,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而2015年將是改革攻堅年,一些重點、關鍵領域的改革有望邁出重大步伐。 “有三大改革值得期待,一是戶籍制度改革有望提速,二是加快推進價格改革,三是財稅、金融改革有望實現重大進展。”王小廣說,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改革能源、交通、環保等價格形成機制,穩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絕大部分專業服務價格。這是經濟改革最重要的微觀領域,這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加快推進,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新定位落到實處。 李偉表示,新常態下,更好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需要減少政府對產業結構升級方向、產業優化升級方式和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的干預。與此同時,要將政府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有利環境上來。其重點在于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2015年是規劃年,而且‘十三五’規劃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時期是實現第一個100年目標的沖刺階段。‘十三五’規劃既是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劃,也是一個全面實施轉型發展戰略的規劃,并以此推進我國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目標的實現。”王小廣說。 專家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今天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長期靠投資拉動,已經使資產負債表潛藏了極大危機。經濟學講潛在增長率,靠投資驅動已經不行,因為資產負債表中負債已經太高,潛在的增長率就會降低。出路是提高效率,舊常態打破了,經濟增速在下降,但是,效率有待提高。只要效率提上去,速度即使降下來也沒關系。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中國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沒有利用好經濟規律,長期保持超高速增長會錯過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經濟應該是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輔助性的宏觀調控一定要以微調、預調為主。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新常態確認后的首個政府年改革主要方向可能落在金融、財稅、國有企業和服務業的開放等領域。從中長期來看,應以轉型創新為重要目標,以全面激活社會資本為重點,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主線作為改革的總體方向。新常態形勢下的國家治理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的戰略性、歷史性選擇。 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賈康:在新常態下,我國的宏觀調控管理政策也需要從思路上調整,結合“促改革、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達到使經濟增長完成“趨穩”“蓄勢”和進入新常態的次高速增長區間的目的。 |
相關閱讀:
- [ 01-29]民營企業家委員共商福建民企在新常態下的發展之路
- [ 01-29]評論員觀察:地方發展要跟上“新常態”節奏
- [ 01-29]房地產市場進入新常態 專家預判2015年難大反彈
- [ 01-29]淡化GDP成地方兩會“新常態” 26省份下調GDP目標
- [ 01-29]2015新常態期待:放開與居民無直接關系服務價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