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劉暢】一個理想的網絡空間什么樣?世界還在摸索。但至少不該是色情活躍,暴力受捧,詐騙橫行,謠言遍野。于是,各國網絡空間的執法隊應運而生。在中國,它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簡稱“國家網信辦”)。《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進國家網信辦位于北京東二環內的辦公樓,這里文件摞得山高,電話響個不停,挑燈夜戰是常態。它是執法隊,更是互聯網生態建設的牽頭人,召集政府管理方、企業運營方和中國逾6億網絡用戶共同維護,共同受益。在網絡空間你我共享一個身份:網民。
被關閉公號“關注量不低”
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去年2月召開首次會議,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居世界之首。
作為中國互聯網主管部門,國家網信辦的舉動自然引人關注。這種關注既針對盛事,比如去年末國家網信辦和浙江省政府在烏鎮主辦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展現中國互聯網管理的開放姿態;也針對具體的管理和執法動作,比如在剛過去的1月,國家網信辦關閉一些微信公眾賬號、約談網易,2月4日發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被媒體稱為“賬號十條”。
1月末一個傍晚,在開完兩場會、送走最后一撥訪客后,國家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局長徐豐在他的辦公室坐下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他說,133個傳播歪曲黨史國史信息的微信公號是近期一次性關閉的,“針對微信公號的專項治理和日常管理相結合,這些公號我們已經監看了一段時間”。
被關閉的133個公號絕大多數來自舉報。根據國家網信辦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以下簡稱“舉報中心”)的數據,2014年受理和處置公眾舉報109.4萬件。舉報中心主任張成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去年4月開始,舉報中心電話、網絡、客戶端平臺接到針對微信公號的舉報多了起來。
張成剛說,133個公號有以傳播歪曲黨史國史信息為“主業”的,如“這不是歷史”(微信號:zhebushilishi)就八國聯軍侵華、平型關大捷等歷史事件發布所謂“考證”文章,也有一批營銷賬號,為提升關注度,穿插發布歪曲史實的信息。張成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些文章明顯有杜撰歪曲成分,有的還頗具迷惑性,“舉報中心接報后進行初步分析,有些要提交權威機構做專業鑒別,經過認真調查核實,最后提交執法部門依法處置”。
不能低估這些信息的影響。作為移動互聯網管理者,徐豐回應《環球時報》記者“被關閉公號關注量如何”的提問時說,賬號的關注量、影響力不是判定是否關閉的依據,只看信息是否違法違規。“不過可以告訴你,打著‘揭秘’‘你不知道的真相’旗號傳播的這些虛假負面信息,關注量還真不低。”
舉報中心是這樣運作的
世界互聯網大會前夕,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出席了一場中外記者會。現場有外媒問了這么個問題:“近段時間中國各家網站刪帖、關閉賬號力度明顯加大,這是不是中國政府要收緊網上言論?如何平衡互聯網管理和言論自由?”魯煒回答說,“我沒有這方面的感覺,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剛剛閉幕,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目標”,依法治國就要依法治網,要用法治思維來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化。他說,國家網信辦出臺的所有法規,比如“九不準”和“七條底線”,每一條都是對照中國憲法制定的,例如憲法第一章第一條就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對于“九不準”和“七條底線”,舉報中心主任張成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是網絡信息服務的邊界。從互聯網不斷更新與替代、不斷熱鬧又失落的信息流動性來看,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網信辦在新領域的管理部署常常走在了前頭。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制作的《2014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出版后,秘書長祝華新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從數據分析來看,2013年下半年起微博活躍度下降,活躍用戶流失嚴重,2014年10月起,微信公號逐漸成為新的重要輿論陣地。同期,國家網信辦2014年4月首次針對微信公號啟動專項治理,8月頒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簡稱“微信十條”),給即時通信平臺上的信息服務和發布劃定邊界。
昨天,國家網信辦再頒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就賬號的名稱、頭像和簡介等對互聯網企業、用戶的服務和使用行為進行規范,將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管理。有關負責人表示,有的賬號假冒“人民日報”“中紀委巡視組”或“奧巴馬”“普京”,有的賬號如“槍械軍火商”“鄉村賭場”在簡介中傳播暴恐、涉毒等違法信息,有一些頭像包含淫穢色情內容。3月1日起,該規定正式施行。
張成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公眾針對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的舉報內容涉及政治、社會、名人等謠言的約占35%,涉及淫穢、低俗信息的約占25%,還有賭博、暴恐、詐騙等。社交工具的私密性,給舉報中心調查取證工作增加了難度。“有人在微信群里招嫖,有人建QQ群裸聊,這種相對封閉的圈子你想進去取證,是要費一番周折的。”張成剛還提到,有人利用網盤等存儲淫穢色情信息,再通過論壇、社交網絡傳播下載鏈接和提取碼,相關取證也需要新的技術手段。
根據舉報中心提供的數據,僅去年12月,通知新浪、搜狐等網站刪除色情鏈接4537條,通知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服務商屏蔽淫穢色情關鍵詞450個,通知人人網、西祠胡同等網站刪除網絡謠言668條。張成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企業內部監管頻現漏洞,舉報中心會進行約談,“一起看看問題在哪兒”。后來推出定期曝光機制,對問題嚴重的網站公開點名批評,“被曝光譴責的網站均已及時整改”。
網絡空間理想狀態——無需政府沖在前
微信上打開一篇文章,翻到頁面最下端都有一個“舉報”按鈕。進入舉報平臺先在“違背法律法規”“暴力色情”“詐騙和虛假信息”等分類中選擇,填寫具體舉報理由后便可確認提交。“我們要求每一款信息服務產品都配有相對便捷的舉報通道”,張成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大部分被舉報信息互聯網企業內部監管部門會進行處理。
企業在互聯網生態建設中的重要角色從下列數據可見一斑。國家網信辦舉報中心2014年處理舉報109.4萬件,這個成績還是建立在12377電話舉報平臺的線路從5條擴展到13條,幾十名員工24小時連班倒基礎上的。同期,舉報中心組織包括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今日頭條、阿里巴巴在內的百家網站統一對外公布舉報電話,去年全年百家網站共有效處置公眾舉報近2.5億件次,其中騰訊處置了近2億件次。
移動網絡管理局局長徐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互聯網的管理模式是“底線管理,多元治理”。對于底線管理,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有個生動比喻。他說,互聯網的發展首先是技術的發展,但推動技術發展必須以安全為前提,否則技術發展越快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就越大,“就像高速路上正在行駛的汽車一樣,如果沒有剎車,那是不可思議的”。
“多元治理”有政府責任,也有企業和網民責任。徐豐認為,隨著媒介形態的豐富和拓展,互聯網管理也在不斷面對新現象和新問題。“一家企業,有多大的用戶規模,就要有與之配套的服務能力,技術服務跟得上,用戶信息安全有保障,也要有對信息服務內容落實主體責任的能力”。“給企業太多自查責任,會不會抑制發展活力?”《環球時報》記者問。“健康有序的發展才真正具有活力。”徐豐回答說。
對張成剛的采訪臨近尾聲已是晚8時,他和記者聊起網絡空間的理想狀態,“期望是依法自律自治”,“不用政府部門沖在前面”。
國家網信辦要招義務監督員
《環球時報》記者走進國家網信辦的采訪,頻繁被各種事務打斷。第一場采訪在下午,張成剛如約而至。聊起微信,他問記者朋友圈人數,訂閱多少公號。這是職業習慣,足以判斷一名微信用戶被違法信息和謠言騷擾的頻率。他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上面轉來的各種信息,有人向他舉報,有人要他鑒別,內容包括“某導演被傳心梗去世”“獨家揭秘火葬場的尸油去向”。“謠言止于智者”,張成剛認真地說,“可你看這種信息,轉發頻率還挺高”。聊了快40分鐘,他被會議叫走。
第二場采訪是晚飯后。這個時候,國家網信辦辦公室大多還亮著燈,敞著門,“飯后多干5小時”漸成常態。《環球時報》記者問張成剛,現在受理舉報量不減反增,怎么看?“一是載體更豐富,信息基數大了,二是大家依法用網,維權意識高了。”他說,有網民舉報色情低俗信息,堅持不要舉報獎金,“他們說為人父母,應盡義務”。個人舉報侵權的案例也多了,“這特別好,我們管理的初衷就是維護網民權益”。
“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來的。徐豐覺得,國家網信辦好比是服務員,“把地板掃干凈,讓空氣更清新,讓臟東西無處遁形,網絡空間清朗了,網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張成剛主動向《環球時報》記者提出,多多宣傳讓更多網民參與舉報違法和不良信息,互聯網生態建設需要動員網民的力量。他遞給記者一張舉報中心新印制的招募宣傳單。上面寫道,招募義務監督員,只要年滿18,常與互聯網親密接觸,具備一定網絡知識技能,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有志于推動互聯網健康發展者,均可加入。
當《環球時報》記者離開國家網信辦時,徐豐也不忘叮囑,“發現問題你可以向我們舉報,你也是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