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在上?;疖囌?,不足兩歲的小松濤(左二)在列車上和家人玩耍。為返回蘭州老家過年,他們要坐30多個小時的火車。列車車窗,在鏡頭中猶如用畫框裝裱的圖案,定格了分別的不舍、回家的不易和對團圓的憧憬。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當電視廣告再次打出團圓牌,整個城市都能聞到家鄉的味道,過年回家,成為心頭隱隱的喜悅與悸動。紀錄片《歸途列車》里的主人公不經意間說了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過年大家都不能團圓,還有什么意義?”理解了這“意義”背后的悲喜,也就能理解春運,這一人類最大的集體遷徙——據官方測算,今年春節將有28億人次奔波在城鄉之間。 人潮人海,眾生百相,也正是觀察中國的一個窗口。列車呼嘯而過,帶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訊息,也正如從傳統向現代行進的我們的國家。 幾個老外不甘寂寞,要體驗一把中國的春運,被擠得七葷八素之后,得出一個結論:春運在中國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有關“意義”的事情總是嚴肅的,千秋家國夢,家或者說家族,曾經是中國人人生意義的生發點,如今看來,這樣的文化心理并沒有因為社會形態的變化而更改。沒有什么能擋住過年回家的心,因為只有回到那里,漂泊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慰藉,來自土地與宗親的溫暖,會讓他們在春天來臨時,有足夠的力量去繼續不易的打拼。 只是歸因于文化顯然不夠,以人民之心為心,為政者需要更細致入微的體察。那幾個體驗春運的老外更敏感于人們在路上的表情:焦慮。透過焦慮的表情,除了旅途的艱難,還應看到讓他們糾結的現實:城市在他們手中瘋長,但卻吝于給他們一紙身份和一套房子;鄉村用貧瘠的資源生養他們,卻無法承載他們的夢想,奔波在兩者之間就成了宿命。這背后是一些正在展開的治國大課題,比如城鎮化、新農村以及區域發展平衡,等等。人的城鎮化該怎樣更人性,又如何讓人記得住那要命的鄉愁? 如果你有在網站上搶火車票的經歷,那一定知道心中萬馬奔騰的感覺——令人發指的反應速度,令人崩潰的重來一遍,以及令人絕望的車票秒空……而如果你已經在春運路上,就一定會明白,想要保持安靜與從容的姿勢有多難。兩個環節也正勾畫出當下的中國,盡管鐵路越鋪越多,但放在轉型中的人口大國里,仍舊是不足;另一方面,代表“中國速度”的鐵路交通,硬件夠硬,軟件卻太“軟”。事實上,我們身邊的許多事不也是如此嗎?一方面發展不足,容量不夠;一方面發展質量不高,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服務稀缺。 這些問題,行進中的中國,都要用改革與發展給出答案。(沐 沂)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