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吳麗娜
初次見到李憶祖,這位77歲的老人白發微卷、精神矍鑠。屋外風雪飄搖,他站在門口等候,為我們這些年輕人拉開門,一派謙謙君子風度。他高鼻梁、深眼窩,一張西方的面孔,帶著笑容,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親切有禮。僅僅是這些初見印象,就足以讓人對他充滿好奇與敬重。

李憶祖接受采訪,神采奕奕
外國血統,卻有一顆中國心
這個“洋面孔”的老人,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的身份證上寫著“漢族”。
1938年,李憶祖在天津剛出生,就與生身父母失去了聯系。一對中國夫婦收養了他,視如己出。在中國父母的愛護下,李憶祖幸運地在那個年代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北京上了小學、中學,1961年從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畢業。
畢業后,李憶祖被分配在北京的單位。他兩次打報告,希望到當時比較落后的新疆工作。“70多個人報名,母親一開始不愿我來。但年輕人想報效祖國,她還是支持的。”李憶祖說,50年代后期,他先后在北京房山、周口,湖南韶山、懷化,大連,福建等地區實習實踐過,“去了這么多地方,西北未去,也想去。”
邊疆工作設期5年。沒想到,“邊疆干上5年,回不去了。”李憶祖愛上了大美新疆。
上世紀80年代初,李憶祖曾當過一段時間的中學校長,后被調到烏魯木齊市教育局工作。
1998年退休后,李憶祖閑不住,從事起“關心下一代”工作,到各處義務講學。
年逾古稀的李憶祖很在意自己的中國身份。每逢有人稱他“老外”,他都會耐心解釋,“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國人。”有趣的是,養父母家的孩子后來都移居美國,只有他,一直留在國內。李憶祖覺得,人應當有感恩之心,養父母將自己撫養成人,自己的家就在中國。
苦而不覺苦,總能從生活中發現美與樂趣
從事野外地質工作20多年,李憶祖跑遍了新疆大地。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等山脈,都留下他的足跡。
野外工作十分辛苦。“雪山化點雪水,幾個石頭支起鍋,把饅頭一煮熱就吃。”李憶祖說,“我們五、六個人,一輛車,帶兩桶汽油,找礦工作需要的話,甚至還得帶炸藥,都放在車上。有時候真是玩命的,也都還過來了。”
他倒不覺得苦,反而感覺“一路走過來,無限風光美得很”。
他興趣廣泛,有著一雙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初中對航母感興趣,高中喜歡無線電,大學熱愛攝影的他,在工作生活中拍下了近萬張照片,其中有700多張被新疆日報采用。
在李憶祖的記憶中,有兩件終身難忘的事。
1975年,李憶祖外出工作,車不小心陷到了水溝。當時車上只有他和司機,憑借兩人之力根本沒有辦法把車弄出來。好在,前面一公里外的山坡上有一所房子,他跑到這個牧民家里,尋求幫助。盡管這戶人家只有兩位老人和小孩,他們還是二話不說,帶上工具,跟著李憶祖到了翻車的地方,連挖帶推幫著把車弄出了水溝。“老人戴上孫男娣女就出來幫忙了。”李憶祖說,他很感激,也想為他們做點什么。隨身帶著相機的他,打算為這戶哈薩克族的人家拍一張照。上世紀70年代,拍照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很稀罕的事。老人和孩子換上衣服,嚴肅得很,對著鏡頭留下了一個珍貴的瞬間。李憶祖說,“現在我看到這張照片,就想起那段時光。”
2011年,李憶祖跟隨央視《地理中國》節目組去吐魯番木頭溝尋找綠洲泉水出露點,幾個人饑渴交迫,好在碰到一戶維吾爾族人家。“老大娘給我們做了拉條子、炒菜,臨走時給她錢也不要,說現在生活好了,不要錢。”李憶祖當時心里暖乎乎的,他說,老大娘還讓自己兒子帶著他們一行人走了近三公里路,找到了泉水出露點。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記者,“新疆真的是山好、水好、人更好,各民族都熱情好客、和諧相處。”
講學不知倦,七旬仍翻山越嶺
從找礦到教育,兩個完全不同的工作領域,李憶祖始終秉持著敬業實干的精神,“不管什么工作交給他,都能干好。”他在烏魯木齊教育局的一位老同事介紹說,李憶祖授課從不計報酬,為達到講課效果,還自費買教學設備。
他講小發明、小創造,放野外的幻燈片、視頻或科學小電影,孩子們都很感興趣。他講愛國,不是空空的口號,而是通過“汶川大地震后,一個美國人到汶川后記錄的十天在中國的感想”這樣的對比和實例,來激發愛國的真切感受。他講國旗的故事,講兵團傳奇,講法律,用鮮活的例子告訴孩子們“人生路如何走”“作為一個人,如何對自己和國家負責”。李憶祖說,為了講好法律課,他讀過27本與法律相關的書,教導孩子們要知法懂法守法,犯法是要負責的。他的課生動有趣,廣受歡迎。
他組織過十屆“地學夏令營”,講各種地學知識,從地質中了解歷史;他還開展“登山夏令營”,領孩子們背著行李,每天走幾公里路,教野外求生方法。
李憶祖曾經就讀的北京二中,推崇“為實現理想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這句話,李憶祖頗為認同,并以此教育孩子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
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17年來,他授課近800場,用筆記、錄像帶、光盤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素材。
他是個“雜家”,讀的書五花八門,教書時信手拈來,大家都愛聽。“年輕時看的東西,以后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蹦出來。”李憶祖說,常常講著講著,講稿外頭突然就冒出個例子。有一回一個高二的女同學問他,“文科怎么搞創造發明?”他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年輕時讀過的幾句詩詞,“蛙聲十里出山泉”“踏花歸去馬蹄香”脫口而出,他說,“這也是發明創造。”
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李憶祖不顧70多歲的高齡,參與了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攝制活動,走近賽里木湖、魔鬼城、火焰山、冰川奇谷,用腳步丈量西部奇美。畢竟年紀不輕了,家人擔心他身體支撐不住,他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身體不行,不找麻煩。”
“拍下這些美景,不單中國看到,世界也能看到。”在李憶祖心里,特別想把一個真實的、美麗的新疆介紹給全國。
他一個人的故事就像一本厚重耐讀的書。采訪過程中,他卻一再強調“不要介紹我,而要介紹新疆”。
“萬個故事獻祖國”,其實講的不單是人,更是新疆這方水土。個人的故事,反映的是新疆乃至國家的變化,個人命運其實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聯。“我們這一代人目睹、參與了國家變化”,李憶祖說自己“一生遇到的好人太多”“總有意外的收獲”,他對生活和生命滿是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