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贍養105位老人 為64位老人送終
一位敬老院院長的孝與忠
30年前,他在野草叢生的荒地上一手建起敬老院,確定了人生價值的坐標。
30年里,敬老院共贍養105位五保老人,64位老人離世,他64次披麻戴孝——在他身上,盡孝早已超越了血緣和職責。
他就是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院長李銀江。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對老人盡孝,就是對社會盡責,對黨和人民盡忠。”深受電影《烈火中永生》影響的李銀江,立志要像老一輩革命家一樣,為國家和人民奉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李銀江陪五保老人聊天。桂五敬老院供圖
“人間有大愛,床前有孝子”
記者來到桂五鎮敬老院時,87歲的陳廣英老人正悠閑地納著鞋墊,每雙鞋墊上的圖案都不一樣。老人說,要將眼下的幸福生活“一針一線地納入鞋底”。
寒冬時節,敬老院里卻溫暖如春,老人有的下象棋,有的曬太陽,有的聽淮劇。
1986年,李銀江受命建立桂五鎮敬老院并擔任院長。運沙石、扛木材、砌磚頭……在煤無一鍬、柴無一捆的情況下,他親手蓋起敬老院,做起孤寡老人的“兒子”。
30年,從20多歲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李銀江的每道皺紋里,都有一段至孝的故事。
陳克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他的命是李銀江“搶”回來的。
7年前的夏天,正插秧的陳克華栽進田里,不省人事。路過的李銀江見狀,顧不上脫鞋,一腳深一腳淺,背起滿身泥水的老人直奔醫院。三天三夜后,老人醒來,看見床頭滿眼血絲、胡子拉碴的李銀江,潸然淚下。
得知陳克華老無所依,李銀江便把他接到了敬老院。10年來,體弱多病的老人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醫院度過。不管多忙,李銀江都會把一日三餐送到醫院,為老人擦洗身體、端屎端尿,還做起老人的“手杖”,攙著他散步曬太陽。“我們吃穿住都由小李一手操辦。”陳克華哽咽了。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李銀江卻用點滴行動和真情詮釋了“孝”的深意,證明“人間有大愛,床前有孝子”。
冬至,百歲老人陸永忠的兒子來接他回家吃團圓飯,老人一手拉著李銀江,一手死死拽著輪椅,說什么也不愿回去:“敬老院就是我的家。”
“逢年過節小李總陪著我們,除夕還和我們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老人張德進閃著淚花,“有他才叫過年啊。”
“小李還是月老,我們敬老院9對夫妻都是他牽的線。”老人謝盲拉著老伴的手,一臉幸福。
“知道我們閑不下來,小李還辦起了‘農療園’,平時我們種種菜養養魚。”退伍軍人耿志友告訴記者,目前全院的蔬菜和魚已經能夠自給自足。
30年,敬老院贍養了105名五保老人,年齡最大的100歲。
30年,64位老人先后離世,李銀江當了64次孝子,親手為每位老人擦洗身體,穿上壽衣,守靈辦喪。
送走的老人多了,李銀江常常心神不寧。“晚上最害怕電話鈴響,一響我就提心吊膽,十有八九是老人出事兒了!”長時間操勞和失眠,讓李銀江顯得很憔悴。
3年前的一天深夜,老人張樹仁突發胃穿孔走了。殯儀現場通知“張樹仁家屬”時,李銀江站起來,接過骨灰盒,手不住地顫抖,淚水奔涌而出:“如果早些發現就好了……”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李銀江。從此,這位漢子更加留心,詢問每個老人的排便情況,關心老人的飯量,定期為老人體檢。
“他把照護老人的每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桂五鎮黨委書記王士元說,“把‘小事’做好,就是基層工作最大的事。”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李銀江至真至誠的大孝,打動著每一顆崇孝尚善的心。
敬愛無親疏,孝老成風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銀江將桂五鎮所有老人都視為父母。
“全鎮有5752位老人,41位是五保戶,21位在鄉村。”李銀江對桂五鎮老人的情況了如指掌,“孝道,是亙古不變的責任和道義。”
為了守護這份責任和道義,李銀江幾十年如一日走鄉串戶探望全鎮老人,屋頂越低、條件越差的地方越引起他的注意。
“叮鈴鈴……”每次聽到車鈴聲,老人們就知道,是李銀江來了。那輛坐墊裹滿層層花布的老鳳凰牌自行車,載著他訪遍了鎮里每一位老人。
對不孝的子女,李銀江是出了名的嚴厲。
85歲老人方余東患有白內障,幾近失明。老人有兩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子女每月輪流給獨居的老人送糧食和燒鍋草。二兒媳史叢美和老人向來不和睦,輪到她時,只送口糧不送草,老人只能拿著麻繩去二兒子家捆草。
方余東找到了李銀江。了解情況后,李銀江把史叢美叫到辦公室,從法律和情感角度對她進行教育,并下了最后通牒:“你今晚連夜挑兩捆草到你公公家!”知錯的史叢美,再也不對公公不敬,還常把剛出鍋的飯菜送到老人面前。
現在老人已分不清人了,唯獨見到李銀江,就念叨“小李”。
老人口中的“小李”,其實已經58歲了,但敬老愛老之心始終如初。
農村有人去世興奢華大葬,喪葬用品價格居高不下,為了遏制殯葬市場亂象,李銀江依托敬老院以進價出售殯葬用品,并新建了4個公益性公墓和兩棟安息堂,對優撫對象和困難戶一律免費。
“子欲養而親不待,還是要在人活著時多孝敬。”在李銀江的勸說下,桂五鎮喪葬風氣好轉,每年節省墓穴用地數十畝,節約費用20多萬元。
芝蘭馨香,美德流芳。在李銀江的帶動下,桂五鎮尊老愛老已然成風。
因埋怨分家不公而拒絕贍養老人的張氏三兄弟,在李銀江情、理、法的教育下,放下嫌隙,輪流照顧老人;
逢年過節,到敬老院送米送油的單位絡繹不絕,更有志愿者挨家挨戶走進老人家里,陪老人拉家常;
桂五鎮為所有老人發一張理發卡,替老人免費理發……
李銀江對孝道超越血緣的堅守和傳承,像沙礫般細碎,卻是一劑社會道德的良藥。這種最樸素的力量,撐起了人世間的大愛。
“大家好了,小家的日子才能好”
“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首《國家》,是李銀江的妻子韓素珍最喜歡的一首歌。
作為李銀江的賢內助,韓素珍是敬老院的“內務官”。
“一進家門,我首先要看衛生間和廚房干不干凈。”
“你說這是家?”記者心頭一動。
“可不是嘛,老人都是我家人,年紀大些的就和父母一樣,年紀稍小些的就是大哥大姐。”
一旁的李銀江咧著嘴笑了:“如果給我打80分,那么60分是素珍的功勞。”
35年前,李銀江和韓素珍結婚了。為撿燒鍋草,白天忙工作的夫妻倆只能摸黑出門,到5公里外的山頭撿草挑回家。第一天,韓素珍磨了一腳泡,她忍痛給家人燒飯做菜。第二天出門挑草時,全是泡的腳,像踩在針板上,疼得鉆心。韓素珍故意走在丈夫后面,不想讓他發現。
多年后,妻子不經意和丈夫提起這事,李銀江怪自己沒照顧好她,連連保證以后一定不再讓她和兒子吃苦。但李銀江卻一次次食言了。
有一次韓素珍生病,暈了3天。當時恰逢一位老人去世,李銀江把妻子送到醫院轉身就走了。韓素珍說,嫁給老李近40年,吃過一籮筐苦,但那是頭一次打心眼兒里委屈。“醫院里每天都有人去世,萬一我也突然走了,都不能見他最后一眼……”
李銀江笑妻子傻:“好人有好報,上天咋會不眷顧你?”
“你說得對。”40年里,這是韓素珍對丈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有人問過李銀江:“你對家人有愧疚嗎?”
“社會是個大家,在大家和小家之間,我先選大家,大家好了,小家的日子才能好。”這就是他的答案。
讓李銀江欣慰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敬老院的大家庭中。
兩個月前,護工韓叔煤帶著鋪蓋踏進了敬老院的大門。老人夜間睡不著,她就陪他們嘮家常;老人中風,晚上要去廁所五六趟,她一趟趟地攙扶,眉頭都沒皺一下:“誰沒有老的時候呢?”
更值得高興的是,最近敬老院還來了一位年輕人,叫孫春燕。25歲的她,大專護理專業畢業,志愿用專業與愛心照顧好每一位老人。
在大家和小家之間,李銀江和無數像他一樣的人舍小家、顧大家,將“孝”字熔鑄在血液里,從孝老之愛中升華出愛人之仁,以平凡的人生實踐傳遞道德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彰顯出對黨的忠誠,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