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抗戰(zhàn)老兵的榮光——90后大學生黃忞的執(zhí)著追求
2015-02-16 17:49:51??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
一個標準的軍禮帶來一份熱淚盈眶的感動 有了志愿者的牽針引線,黃忞順利完成了對4位老兵的拍攝。接下來的孟一平老人是黃忞拍攝的第5位老兵,也是帶給他感動最多的一位。 “開門迎接我們的孟老,穿著毛衣毛褲,趿拉著拖鞋。”黃忞眼前這位參加過人祖山阻擊戰(zhàn)的孟老,腿部肌肉已經開始萎縮,耳朵因受戰(zhàn)場炮火影響幾近失聰。 孟老把黃忞等人請進客廳,就轉身進了房間。等待片刻后,不知其意的黃忞扛著攝像機跟進房間。“只見老人換好白襯衫,從衣柜里拿出一套平整的西裝,上面還別著一枚抗戰(zhàn)紀念章。老人又找出皮鞋,那雙鞋亮得啊,在鏡頭中直反光。” 在黃忞為孟一平拍攝的影像中,96歲的孟老雙手顫抖著,堅持自己系好鞋帶,又認真地系上領帶,僅系鞋帶就用了4分鐘。重新站在攝像機前的孟老,盡力挺直腰板,控制著顫抖的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黃忞說,他每次回看這段錄像都會哭,怎么也忍不住。在為《記憶》配置的宣傳片中,他為孟一平的鏡頭配了一段旁白:“這是一個兵對于他曾經所在部隊的尊重,對于他曾參加的那場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尊重。” “事實上,很多老兵都會這樣,在講述前換衣、梳頭、佩戴榮譽勛章。”黃忞說,盡管老兵們年事已高,卻能脫口說出所在部隊的番號,速度快得他手寫都跟不上;盡管他們常常體力不支,卻能在講述中忘記疲憊,并在拍攝結束后堅持送別;盡管他們身體欠佳,有的甚至殘疾,但他們都會面對鏡頭敬一個令人感動的、端正的軍禮。 每次拍攝后,黃忞都會拍一張留影:老兵站在中間,他和室友、志愿者圍住老人,向老人豎起大拇指。黃忞說,這個造型不是特意設計的,他認為只有這個動作才能表達自己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和感動。 一種離別的心酸凝聚一股與時間賽跑的勇氣 由于拍攝對象遍布山西臨汾、清徐、大同等地,為了節(jié)省開銷,黃忞每次拍攝后都要當天返回。那個寒假,黃忞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度過的——凌晨4點起床,開車去接志愿者,6點之前上高速。 到達目的地后,黃忞來不及休息就從司機轉換成記者、劇務,等到晚上七八點鐘返回太原家中時,早已疲憊不堪。“就是這樣,也還不能睡。”黃忞說,要把當天拍攝內容導入電腦,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拍攝。 不拍攝的時候,黃忞就一遍遍地看錄像,剪輯整理。“老兵們方言濃重,需要反復聽。此外,他們的部隊番號和反復提到的地名還要核實。” 2014年寒假,黃忞就這樣忙了20多天,最遠的一天跑了800多公里。在超負荷體力透支后,這個身高181厘米、體重82公斤的大小伙子也撐不住了——他得了急性腎炎。 “生病后,家里人開始反對我繼續(xù)拍攝,但我不可能停下。”黃忞說,“因為在我接觸的老兵中最小的89歲,最大的已經99歲了,有的拍完不久就離世了,還有的剛知道線索沒來得及拍就離世了。” 寒假返校后,黃忞又開始拍攝生活在吉林省的抗戰(zhàn)老兵。2014年一年,他為25名老兵拍攝了口述歷史,其中山西省19名、吉林省6名,平均時長約3小時。黃忞將已經拍攝完的25位老兵的故事歸結為第一期。 “幸運的是,家人也被這些口述歷史感動了,主動幫助找到了一名老兵。學校也給了我很多幫助。”黃忞說,在學校的大力宣傳和支持下,長春師范大學的14名同學也加入到關愛抗戰(zhàn)老兵的隊伍中。在寒假中,幫助黃忞拍攝的同校學弟、家住山西臨汾的趙博文說:“他為這部紀錄片自己花掉了1萬多元,卻拒絕了要花15萬元購買影像的影視公司,絕對值得我們90后驕傲。” “盡管我也需要更多的資金完成之后的拍攝,但絕不能辜負這些英雄對我的信任,絕對不能為了錢隨意把這些口述歷史賣掉。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我會無償捐獻。”黃忞說,在學校的幫助下,他還特別策劃了一項“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溫暖2015”關注老兵公益活動,希望吸納更多同學加入到口述歷史的拍攝整理中,或為老兵送去關愛,一同感受歷史,傳遞溫暖。 |
相關閱讀:
- [ 02-02]民政部為抗戰(zhàn)殉國川軍名將許國璋頒發(fā)烈士證書
- [ 01-30]揭秘抗戰(zhàn)日本戰(zhàn)俘營:善良中國百姓送雞蛋給戰(zhàn)俘
- [ 01-29]國臺辦回應“是否邀國民黨抗戰(zhàn)老兵參加紀念活動”
- [ 01-29]國防部就抗戰(zhàn)閱兵、軍隊反腐等熱點答問(實錄)
- [ 01-28]日媒:中國抗戰(zhàn)閱兵不光威脅日本 還警告美國
- [ 01-28]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小組成立 系首次非國慶閱兵
- [ 01-28]勝利日閱兵方案未最終確定 或首次組抗戰(zhàn)老兵方陣
- [ 01-26]民政部:今年將做好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等紀念活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