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書香·節日讀書】春節特輯
習大大在17號的團拜會上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 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春節到來,“子曰師說”特別推出“網絡書香·節日讀書”中國文化微視頻欄目第二期《春節——家訓與家書》,給大家拜年啦!!
讓我們在網絡相約節日,
讓我們在書里醉讀中國。
?
網絡書香·為你讀書
(第二期)
春節——家訓和家書
網絡書香·節日讀書,我是曹雅欣。
年,是我們的一個終點,每一年到頭,我們在這里停頓、在這里回歸;年,又是我們的一個起點,每一年之初,我們從這里開始、從這里出發。所謂“年年年尾接年初”,就是這樣。
而年尾年初,我們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往往都是家。家,是一年到頭,歸來的地方;家,也是一年新歲,出走的地方。家,我們在這里安頓舊歲;家,我們在這里規劃新年。
所以,家文化,幾乎就是中國年文化的一個精神濃縮和集中體現。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歷來對家文化極其重視,一個家族、一個家庭的家風,對內影響著個人的品格,對外影響著社會的組成。而家風,傳承于家訓里、體現在家書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家訓、家書,都是一個成功門第的家風展現。
在過年的時候,讓我們也來讀讀這些經典的家訓、家書,體味年文化中最重要的家文化。
好的家文化,能給奮斗的行者以智慧,能給漂泊的游子以溫暖。中國歷史上智慧的典型代表,要數諸葛亮,他給兒子的最后一封家書《誡子書》中,是這樣傳遞著自己一生的智慧所得,他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他是在說,君子的行為操守,是靠寧靜來提高修養,是靠節儉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真正的志向,不摒除干擾就無法完成遠大的目標。學習要靜心專一,才干要源于學習。不善于學習就無法增長全面的才干,不確立志向就無法使學習轉化為成就。
諸葛亮這幾句話言辭懇切、字字珠璣,他一生的波瀾起伏、神機妙算,最后都洗盡鉛華,呈現為平淡至極的教子箴言。讓我們再體味一下《誡子書》中的這幾句: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而家訓里著名的《朱子家訓》,從清朝初年問世以來,被很多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當做是“治家之經”,可以說,它不再僅僅是作者朱柏廬自己一家的家訓,而是被推而廣之地奉為中國共同的家文化。
比如其中說道: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吃一粥一飯的時候,也要想到這些糧食來之不易,用半絲半縷的時候,也要感念這些物資生產辛勞。這樣的珍惜精神,與我們當今提倡的清廉節儉、“光盤行動”,是不是也非常吻合呢?這就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再看,《朱子家訓》還說: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看到旁人有了喜慶,不可心存嫉妒,看到他人有了禍患,也不可幸災樂禍。如果做善事總想讓人看到,那就不是真的出于善心善念;如果做惡之后怕人知曉、偽裝自己,那才真的是惡人。
這些說的都是很淺顯很樸素的道理,但是往往我們確實是需要提點、需要警醒。
——我們是否會因為他人的狀況起落而氣憤嫉妒、而情緒低落呢?“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這句話提醒我們: 只有保持善良心性對人,才能保持平和心態對己。
——我們你是否會因為做了好事無人知曉、默默無聞而感到憤憤不平呢?“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這句話告訴我們的,就如同美國一首詩里所說,說:“你今朝的善行,世人會在明晨淡忘;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多做好事。”
《朱子家訓》里還說:
“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讀書的目的是明白道理,而不是為了考試得利、一舉得名;做官的目的是為國為民,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一家顯赫。我們現在常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向上,這就是學習的快樂和學習的成就了,那么,似乎可以把考試的壓力、把分數的高低看得淡一點;我們還常常說“反腐倡廉”、說“為人民服務”, 如果為官一任、對社會有所建樹就是圓滿,那么大概就可以把食色誘惑、把仕途升降看得淡一點。這就是:“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這些家訓與家書,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家文化,是修身齊家的文化,是誠意正心的文化,是服務社會的文化,是報效祖國的文化。在這樣的家書、家訓里,我們的家風是積極向上的,是溫暖智慧的,是充滿愛意的。最后,我們用現代史上大翻譯家傅雷寫給兒子的 《傅雷家書》中,一封飽含著濃濃愛子之情的書信,來為本期收尾:
親愛的孩子: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憶的;我們嚕哩嚕嗦的抖抖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
真的,你這次在家一個半月,是我們一生最愉快的時期,這幸福不知應當向誰感甜,盡管我沒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謝謝上帝了!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盡管將來你我之間離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厭煩。也希望你不要以為我在高峰的頂尖上所想的,所見到的,比你們的不真實。年紀大的人終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大錯。
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兒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
你走后第二天,媽媽哭了,眼睛腫了兩天;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淚。我們可以不用怕羞的這樣告訴你。也可以不擔心你憎厭而這樣告訴你。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何況母親的眼淚永遠是圣潔的,慈愛的!
家門里的愛是那么靜水流深,深沉雋永卻難有華麗的言辭表達,于平白口吻中盡顯作為父母的牽掛與嘆息,家文化就在這里體現。常回家看看, 最好的假期是有書香的假期,最好的家風是書香傳家的家風。本期“家訓與家書”,祝大家春節快樂,愿家家和美,愿家和萬事興。
網絡書香·節日讀書
(第三期)
《婦女節——書香女性》
3月7日上線,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