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民間工藝品——兔爺。
圖②:北京地壇春節廟會上,母親喂孩子吃棉花糖。
圖③:長沙火宮殿大廟會現場。
圖④:“2015成都大廟會”小喜神選拔活動總決賽,經過嚴格選拔,20名多才多藝、熟識三國的“智慧小喜神”脫穎而出。
圖⑤:北京地壇公園一景。
資料圖片
逛開封廟會 憶少年時光
本報記者 馬躍峰
“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少年。”羊年春節,到開封趕廟會。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青春氣息。
少年時,愛看稀罕。今天,清明上河園內,虹橋飛渡,人流如水,稀罕的民俗隨處可見。小豫劇調子婉轉,大巡游鑼鼓喧天。舞獅、高蹺、噴火、皮影、竹馬、大頭舞、蹦桿轎、抬老四,一步一戲,步步驚喜。
虹橋北頭,擺一個車攤,上寫“神嘴馬大吹”。吹糖人的馬謙堂,身著淡綠色古裝,坐在車后,邊說邊吹。車邊圍著四五個小孩,眼睛瞪得溜圓。“蛇背兔、虎背豬,這位客官真有福……”說話間,他從鍋里挖出一塊糖泥,揉好、掐斷,放在嘴邊,腮幫一鼓,吹出一只下山虎。再拿一塊,吹頭酣睡小豬。兩只“動物”摞起來,便是虎背豬。
虹橋南頭,“人圈圈”里,噴火表演挑戰想象。表演者雙手各拿一根鐵棍,棍頭包布,布頭帶油。油一點著,冒出一尺多長的火舌頭。他持汽油碗,繞場一周,請人見證。而后,馬步蹲襠,喝下汽油。再抬頭,將火舌頭靠近肉舌頭,用力吐氣,瞬時飛起一條火龍。
少年時,愛聽故事。今天,廟會上演包拯公平秤、岳飛抗金兵,大宋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走到校場,里面正在演“岳飛槍挑小梁王”實景劇。場內旌旗招展、鼓聲陣陣。“岳飛”一身素衣、一匹白馬、一桿瀝泉槍,大戰“小梁王”。戰將策馬前驅,仰臥側騎,看得人心驚肉跳,手心發汗。
出校場,到上善門十字口。包公設“大宋公平秤”,上量名流賢士,下稱黎民百姓。包公扮演者王惠,請小姑娘稱體重,邊稱邊說:“藍瑩瑩的天,清凌凌的水,祖國的花朵就是美。不胖不瘦、聰慧瑩秀,將來可成為博士后,體重正好75斤。”說完稱完,滿院喝彩。
少年時,愛玩游戲。今天,中國翰園、萬歲山里,春節大廟會開場,既有北北里舞獅等百余個演出,又有花樣踢毽等眾多兒時游戲。
節日的中國翰園,分福、祿、壽、喜、財5個園區,分設納福臺、加祿帽、增壽桃、送喜鎖、添財路。在“祿”廣場,打陀螺、花樣踢毽、花樣跳繩輪流演出,邀游客互動參與。在“喜”廣場,人體雕塑“月下老人”引人駐足。老人身著仙衣,鶴發童顏,手持拐杖,雙腳懸空。玄機在哪?游客不停猜,仍是撓頭。最后,工作人員揭開謎底:原來,鐵拐杖連接靠背,焊接自行車座。老人坐上去,寬長的衣服蓋腳,好似懸浮。
在翰園“文”游,到萬歲山“武”游。一條武俠路,一把長劍為門。路口是醉拳武松、和尚魯智深雕塑,路旁介紹梁山好漢108將,以及《俠客行》大型竹簡:“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過刀門,見兩名壯漢,押解一輛囚車。車上寫著兩字——“網奴”。若是上網成癮的少年,行至此處,定會感到羞愧。
少年時,愛買燈籠。今夜,龍亭華燈初上。午門內,一盞巨型卡通“小燈神”頭戴云帽,腰懸盤鼓,笑著迎客。從旁邊走過,一條“大魚”燈閃在眼前。它張開大嘴,吸游客進“肚子”。
從“魚”肚子里出來,便到了主燈布展區——富貴吉祥燈。近看此燈,分為三組。正面燈屏上,鑲嵌紅梅花開、孔雀戲枝。燈屏前,文武百官簇擁宋代皇家,與民同猜燈謎。左側“買花燈”燈組,取材清明上河街市片段,展示宋代上元燈會時,兒童相約買花燈情形。4個“小朋友”,每人手里一盞燈,比賽誰的燈漂亮。右側“賣年畫”燈組,取材宋代賣朱仙鎮木版年畫場景。一名“兒童”身穿長服,雙手持畫,躬身施禮。另一“小童”鋪擺書案,制作版畫,專心致志。三組燈故事不同,但異曲同工,童趣橫生。
夜已深。從龍亭上船,沿御河蜿蜒向北。遠望潘家湖邊,天波楊府的大鼓燈、萬歲山的紅燈籠,與龍亭、清明上河園、中國翰園的燈展交相輝映。船在水中走,燈在水面搖。槳聲燈影里,揮灑不去的,是對少年時代的深深回望。
成都武侯祠 三國文化濃
本報記者 張 文
紅色燈籠高高掛,新春歡樂喜連連,看展覽、猜燈謎、鑒珍寶、逛書市……2月17日,“成都大廟會”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開廟。大廟會將持續至3月5日。
“成都大廟會”自2005年舉辦以來,以獨特的三國文化和豐富的活動內容,讓“過年必逛大廟會”成為成都人的新年俗。“2015成都大廟會”上,青銅方鼎、諸葛鼓、四羊方尊等傳統青銅重器,化身璀璨燈組,閃耀羊年春節。另外,“彩燈迎春”燈組以舞獅耍龍燈的造型迎接新春,“洋洋得意”燈組以3只萌羊齊賀新春,近萬盞大紅燈籠、傳統宮燈遍布各條道路。
“乙未游喜神方”是開廟日當天的重頭戲。這是一項古老的成都民俗,可以追溯到宋代。所謂喜神,即為吉利、歡喜、智慧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廟會上,主辦方從全市報名申請的小朋友中選出20名“小喜神”,帶領游客游覽廟會。
柔美的燈光,悅耳的弦樂,少女們頂舉玻璃杯盞,于小臺之上翻滾輾轉,演繹一場“蜀宮夜宴”;農家少年覓得“蜀鄉秋趣”,在田間快樂地戲耍草帽,嫻熟流暢的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廟會期間,共百余場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陸續放送。
除了炫目的燈組和精彩的演出,專家鑒寶、三國謎語、藝術剪紙和文化書市等豐富的文化活動讓觀眾在賞燈看戲之余,更多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鄭州城隍廟 絕活跑不了
本報記者 王漢超
小相獅舞、新野猴戲、淮陽泥狗、羅山皮影……在河南鄭州,春節廟會年年火,河南民間絕活從四面八方匯聚。
鄭州最有代表的廟會當屬城隍廟,最早追溯到明初,距今600多年歷史。民國年間,《鄭縣志》就做過生動描述:廟會最盛時,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鼗鼓、槍刀劍戟、零碎戲具,至一切耕具農器,在在成市,色色俱備。
由此可見河南的地域特色,農耕文化的痕跡早已成了鄭州廟會的鮮明印記。豫劇,在年年廟會上都是主打,“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選段出自豫劇《七品芝麻官》。正月里,城隍廟古戲樓鼓樂不斷,熱熱鬧鬧的《抬花轎》《花打朝》《巧配鴛鴦》最受歡迎。聽到興起,戲迷登臺,過一把癮。
猴戲,最為廟會喜聞樂見。但見藝人放下擔,拽住猴子,揚起手中小扎鞭,用嘴那么一吆喝,一臺精彩的猴戲就上演了。小毛猴戴上面具,穿上戲服,一切聽令,爬桿、擔水、騎車、犁地、走鋼絲、打籃球,惟妙惟肖。據考,猴戲已有2000多年歷史,新野猴戲全國馳名,也被請入廟會,成為一檔經典節目。
秧歌、旱船、舞獅、斗雞、木偶戲,絕活紛呈;剪紙、南陽烙畫、淮陽泥泥狗,浚縣泥咕咕,琳瑯滿目。相關負責人馬玉鵬說: “鄭州城隍廟廟會希望匯聚河南民間藝術精品。用過年幾天展現中原幾千年的特色。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減少,我們力求多創造機會,讓今天的年輕人獲得千百年傳承的文化基因。”
鄭州廟會一般從正月初一開到正月十六,每年吸引大批的市民、游客。據粗略統計,僅在小小的城隍廟,每年就有5萬人在這里用逛廟會的方式歡度春節。
埃及尼羅河 刮起中國風
本報記者 劉水明
2月6日(臘月十八),尼羅河上的邁阿迪島公園彩旗招展,大紅燈籠和中國結高高掛起,一派祥和熱鬧氣氛。下午2時許,中國駐埃及大使宋愛國和埃中友協會長、埃及前副總理瓦利為一對彩獅點睛,拉開了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和埃及旅游部主辦、開羅中國文化中心承辦的2015年“歡樂春節大廟會”帷幕,吸引數千埃及各界朋友和市民前來觀摩。
廟會節目豐富多彩。在寬大的展示帳篷內,來自山東泰安的民間藝人在表演皮影戲,一個人邊演邊講解,手腳并用既要敲鑼打鼓,又要操控拉線皮偶,埃及觀眾看后紛紛嘖嘖稱贊。在沙畫展臺前,埃及姑娘法蒂瑪端坐一旁,中國畫師用一雙妙手,一掬細沙,瞬間就將法蒂瑪的頭像畫在白色膠硬板上,惟妙惟肖。
在廟會中央舞臺,傳統民樂、現代街舞、流行歌曲串燒、川劇變臉和舞龍舞獅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在每張民間手工藝品展示臺前,都圍滿了好奇的埃及人;在中國風味小吃展賣臺前,也排起了長長的食客隊伍,連年逾八旬的瓦利和他夫人也都各自品嘗了一碗蘭州拉面;在放風箏、抖空竹、擲飛鏢、套圈等有獎游藝區,更是充滿歡聲笑語。
巴西圣保羅 歡樂中國年
本報記者 侯露露
當地時間2月21日,為期兩天的“歡樂中國年”活動將在巴西圣保羅市東方區舉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介紹中國經典美食是此次活動的主題。
圣保羅是巴西第一大城市,也是華僑華人在巴西的主要聚居地。活動開始前,東方區就被各種中國元素裝點得年味十足。活動開始后,中國傳統民俗舞龍舞獅表演、中國畫展示、中國變臉面具秀、扇子舞、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太極和氣功等節目將次第上演。
今年是“歡樂中國年”活動第十次在圣保羅舉辦。據介紹,在近幾年的活動中,參與人數超過16萬人次。有意思的是,參觀者中有許多來自巴西本地居民,他們對中國文化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旅居巴西多年的上海姑娘小曾最近幾年每年都會參加這場活動。她最喜歡看舞臺上的舞龍舞獅表演。而活動現場,各種中國傳統小吃也令她流連忘返,“似乎外國人更感興趣。”
“每年的活動現場,人都很多,不過我還是去看了,到了那里,好像一下子忘記自己是在離中國那么遙遠的巴西了,覺得很親切。”小曾說。
本版制圖:李姿閱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19日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