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風光變身美麗經濟 生態紅利催生自覺行動 經過10年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引發的生態紅利和生態理念在浙江大地裂變出強大正能量。在綠水青山中受益的老百姓由最初的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并迸發出更大的生態自覺。 在安吉山川鄉馬家弄村和桐廬荻浦村采訪時,村里村外都像是景區。游客一扔煙蒂,很快會有村民撿走放進垃圾桶。荻浦村村民申屠金蓮告訴記者,村口那片過去堆放垃圾的樟樹林如今是游客最喜歡的休憩地之一,有村民在那里設了一個銷售土特產的攤點,一斤凍米糖賣15元,一塊木蓮豆腐賣3元,一年下來可以賺30萬元。 周春芳是麗水市遂昌縣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數年前,他承包了烏溪江8500畝的水面。別人家的魚每斤批發價3元,他的魚因為獲得了有機魚認證,每斤賣到9元卻還供不應求。嘗到了生態的甜頭,他又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80畝茶園和100多畝竹園,成立2個合作社,走起了“農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品電商化、電商富民化”的道路。 麗水一直是浙江的相對欠發達地區,過去百姓覺得守著青山就是守著窮,可現在這樣的觀念完全被顛覆了。土面本地賣4元一斤,銷售到外地20元一斤;土豬肉本地15元,網上賣25元……“綠水青山和優質生態成為麗水最大的資源。”麗水市委書記王永康說。去年一年,僅遂昌一地的農產業在網上的銷售額就高達30多億元。 “只有真正將葉子變成票子,讓美麗環境真正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美麗經濟,讓百姓在生態建設的過程中獲得效益,才能從根本上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使生態建設成為百姓的自發行為和自覺行動。”湖州市市長陳偉俊說。 人改變了環境,環境又反過來改變了人。從最初的被動做到今天的主動為,如今浙江的不少鄉村白墻黛瓦、一塵不染,村里村外見不到一張廢紙屑、一個煙頭。生態紅利進一步催生了生態自覺,農村臟亂差的生活陋習、公眾恣意破壞山水植被的行為得到了徹底改變。 |
相關閱讀:
- [ 11-11]學習小組:習近平眼中的“APEC藍”
- [ 07-22]全國高溫前10名河南占據8席 孟州最高氣溫42℃
- [ 07-11]村支書頂風自建“小皇宮” 帶護城河
- [ 05-12]未開封“千心之星”牌桶裝水 10天變“綠水”
- [ 04-18]污染企業成環保局"衣食父母" 排污費用與發工資
- [ 10-07]看外國人飼養的巨型綠水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