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2015-03-02 10:52:5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萬眾矚目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判斷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如,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增長減速的內外因?增長潛力到底有多大?如何挖掘潛力穩增長?帶著這些有討論、也有爭議的熱點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 客觀看待增長減速內外因 林毅夫委員認為,要分析中國持續發展的前景,不能只看中國內部,更要放眼世界。因為在2010年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時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整個國際經濟的形勢開始作為切入點來分析。目前總的來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仍然占全世界經濟的半壁江山,這些國家經濟普遍尚未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下行壓力。 林毅夫委員說,對癥才能下藥。首先不可回避的是,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確實存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但是對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應該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國際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造成的。“我查了一下世界銀行最近公布的數據,無論是全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都比去年的預測有所下調。”林毅夫委員說,“這是一個世界各國共同的趨勢,只有國際周期性的原因可以解釋。” 最新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對這個數字,林毅夫委員認為,與以往的高速增長相比,盡管增速略有放緩,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是最高的。而且,我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很快,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比較高,因此我國的經濟表現還是比較好的,亮點也比較多。 林毅夫委員提出,我們應客觀看待增長減速內外因,一方面要繼續深化改革,另一方面還要對這種外部性的周期性下滑采取穩增長的措施。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新常態下保持一個中高速增長對我國來講既有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否則不但減緩跟發達國家收入差距的縮小,甚至影響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的實現,而且在就業、金融、財政等方面也會出現問題。 |
相關閱讀:
- [ 03-02]港報稱中國經濟只需增長5%即可保持社會穩定
- [ 03-02]中國經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 [ 02-27]美媒:中國經濟增速2015年放緩 仍將領跑G20
- [ 02-25]中國經濟“保7”地方各有秘籍 中西部靠基建投資
- [ 02-16]專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迎來轉型、升級融合時期
- [ 02-11]中國經濟“緩緩”更健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