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2015-03-02 10:52:5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新常態下實現“雙中高”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林毅夫委員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模式變化、新型投資機會涌現、低成本比較優勢轉化等9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的特征,同時對新常態下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三駕馬車”給出了新的任務。 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中高”目標是完全有條件的、完全有可能的。 林毅夫委員分析說,雖然面對當前的國際環境,對我們來講有相當大的挑戰,外需那一部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內需還有很大潛力可挖。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兩部分。目前我們還有很多有效投資機會。他說,經濟增長真正的動力機制,實際上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賴于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以降低生產成本,以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降低交易費用,這些都需要靠投資。而投資必須是能夠提高效益和質量的有效投資。 林毅夫委員認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還很多。雖然城際間的高鐵、公路、機場建設較多,但城內軌道交通、地鐵和道路建設嚴重不足,地下管網明顯老化,許多城市被堵車和城市內澇困擾。上述領域的投資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我國環境壓力大,節能減排和治理污染都需大量投資。此外,我國仍處于城鎮化進程中,也亟須加大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投資。有效投資的機會眾多,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差異。在林毅夫委員看來,我國資金也十分充足。政府債務規模整體可控,我國儲蓄率很高,可利用政府財政資金來撬動民間資金,擴大投資。此外,我國還有相當規模的外匯儲備,進口所需的外匯儲備充足。這些則是我國和一般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差異。 林毅夫委員還認為,我們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不少優勢。發展中國家是在國際技術產業前沿進行創新和產業升級,有很多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前進道路風險小,成本低,發展中國家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帶來的后發優勢,就可以取得技術快速的創新,快速的產業升級。因此,只要我們把這些有利優勢都用好,就能使經濟增長潛力得到比較好的發揮。(經濟日報記者趙登華) |
相關閱讀:
- [ 03-02]港報稱中國經濟只需增長5%即可保持社會穩定
- [ 03-02]中國經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 [ 02-27]美媒:中國經濟增速2015年放緩 仍將領跑G20
- [ 02-25]中國經濟“保7”地方各有秘籍 中西部靠基建投資
- [ 02-16]專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迎來轉型、升級融合時期
- [ 02-11]中國經濟“緩緩”更健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