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鳴:“四個全面”凸顯三大意識、基于兩大判斷、歸于一條結論
2015-03-04 20:42:43?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瓊 孫靖 |
分享到:
|
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辛鳴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 3月4日,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辛鳴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系列訪談”欄目,就“怎樣才是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話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辛鳴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凸顯了三種意識,又基于兩大判斷,最后歸結于一條結論:彰顯出政治自信。>>>訪談全文 “四個全面”:凸顯三大意識、基于兩大判斷、歸于一條結論 在訪談中,辛鳴認為:“‘四個全面’戰略的提出說到底是政治自信的表現。而在‘四個全面’的背后是今日中國社會三種意識的強烈凸顯:第一,使命意識。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使命意識貫穿了戰略始終;第二,強烈的問題意識。這是緊緊圍繞民族復興進程中,問題如何解決而構建的戰略;第三,擔當意識。中國共產黨人在完成這個使命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需要一種擔當。”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如何構建的?辛鳴說這是建立在兩個重大判斷的基礎上:第一個重大判斷,是我們對國內發展態勢的重大判斷。今日中國進入了發展的新常態,我們要有新的戰略順應新常態、認識新常態、培育新常態;第二個重大判斷,是今日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呈現出一種新格局。無論是制度文明發展,還是綜合國力發展,都讓今天的中國社會有能力,也有必要向世界提出一種新的“世界觀”、新的世界格局。 全面小康關鍵要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辛鳴認為:“全面小康社會對于中國社會來說,絕對不是一個經濟指標,甚至也不是一個經濟目標。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社會定位和社會目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小康是我們小康社會里面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但它絕對不能以偏概全。” 在談到“全面小康”的含義時,辛鳴表示:“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第一句話是‘一個都不能少’。就是中國社會的小康必須是13億人的小康,必須是56個民族的小康,必須是960萬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上的小康;第二句話是‘一項都不能少’。就是中國社會的小康不僅要是‘經濟小康’,還必須是‘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社會小康’,包括‘生態小康’。第三句話是‘一步都不能遲’。我們國家現在有很多地方已經小康了,但是還有一些地方離小康差很多步,我們要想方設法讓這些地方、讓這些群體加快步伐,多走幾步,在2020年之前,能跟大家同時踏入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中具有統帥地位 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問題,辛鳴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統帥地位,是其他三個‘全面’要去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也不能憑空實現,它需要有戰略舉措做保障。比如它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實現小康去尋找動力,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營造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為小康社會保駕護航。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需要讓我們的社會有規矩,讓我們的國家有規矩,那么我們就要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如果中國共產黨做不到先進優秀,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間,就很難發揮核心領導作用和引領作用。在這個角度來講,后三個‘全面’是對第一個‘全面’的強有力保障。后三個‘方面’做得越扎實、越深入,那么第一個‘全面’就會落實得更好,實現得也會更快、更全面。 訪談最后,辛鳴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民期待著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環境。讓我們的孩子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認為這就是,對中國全面小康社會最通俗的、最親民的、最接地氣的,也最能為人民群眾所能記得住的描述。”(李慧、張慶成) |
相關閱讀:
- [ 03-04]敘嵐:“四個全面”是化解公正焦慮的新藥方
- [ 03-04]“四個全面”為代表建言鋪陳起調
- [ 03-04]“四個全面”讓中國夢更加明晰
- [ 03-04]凝聚起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磅礴力量
- [ 03-04]代表委員熱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每一個"全面"都有重大意義
- [ 03-04]新華網評:“四個全面”讓中國夢更加明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