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朱國賢張樂)最近,浙江省省長李強考察杭州城西夢想小鎮,當時與創業青年交流的一個即興講話在微信上熱傳,其中一段話被反復引用:“夢想小鎮是什么?當時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希望這里成為天下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起步的搖籃,讓夢想變成財富,讓夢想成真。”
一見面,提起夢想小鎮,李強的臉上就寫滿了期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臺風’已經來臨,夢想小鎮的成長速度令人興奮。我相信,年輕人創業、人才創業將成為新常態下轉型發展的一股新動力。”2015年浙江省兩會,“特色小鎮”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浙江將規劃建設一批兼具產業、文化、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而明確定位為互聯網創業服務的夢想小鎮就是其中的一個。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5%左右,這個數字,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一個。“近兩年經濟下行壓力確實在加大,雖然我們下調了年度目標,完成目標任務仍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始終相信浙江人應對市場變化的智慧、韌勁和創造力。”
談及經濟走勢,李強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全面進入新常態。地方政府必須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本質特征。”在他看來,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不是被動應對,更不是“無可奈何花落去”,而是要努力在速度放慢中實現結構優化與動力轉換。
“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的本質特征是‘有減有增’。”李強預計,今年浙江省經濟增長是7.5%左右,但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七大產業的增長卻會在8%以上,有的甚至會在10%以上。“速度可以下去,效益、質量必須上來,經過努力也能夠上來。做‘減法’相對容易,做‘加法’確實難,考驗地方政府能力的關鍵是‘加法’。”
李強說,速度變化中的“有減有增”,取決于產業、城鄉、區域三個層面的結構優化,結構優化最終要體現在產業高端化、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均衡化。這既是轉型升級的主要標志,也是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
“產業結構優化主要表現在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產業比重要持續上升。如果今年以及整個‘十三五’時期支撐浙江未來的7大萬億級產業都能增長8%乃至10%以上,同時持續加大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的淘汰改造力度,我們就能逐步形成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城鄉結構優化主要表現在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目前,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大約是64%。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會帶動資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創業創新機會的大幅度增加,從而帶動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
區域結構優化主要表現為區域均衡發展水平提高。“人均GDP不是衡量區域均衡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美國阿拉斯加冰天雪地,沒有多少GDP,如果按人均GDP來比較,美國可能是區域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李強舉例說,區域結構優化有兩層含義:一是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該加強生態保護的地方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該發展的地方好好發展、快快發展。二是區域之間人均收入的差距應該在合理范圍內。
憑借大量的基層調研,這位務實的省長信手拈來了許多例子:以麗水市為例,去年該市人均GDP近5萬元,約為全省平均值的67%;而剔除生活成本因素,麗水城鄉居民收入大致為全省平均值的80%左右,遠遠小于人均GDP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講,麗水的確不算欠發達地區。如果麗水在切實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能達到全省均值的90%左右,我們的區域發展就比較均衡。這是區域結構優化的核心。”
“如何推動結構優化?關鍵在于動力轉換。動力轉換就看浙江能不能從投資拉動、出口帶動、要素推動為主,轉入突出制度供給和強化創新驅動。”在這位熟悉經濟的省長看來,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夢想小鎮等新型“眾創空間”,就是希望用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確立浙江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進而創造新優勢。“僅靠膽大和吃苦創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創新驅動,更多地要依靠人才創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李強強調,創新驅動并不是對投資拉動、出口帶動、要素推動的否定,而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不斷提高投資的拉動效應、出口的帶動效應、要素的推動效應。他說:“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是一個有機整體。速度變化是表象,結構優化是本質,動力轉換是關鍵。浙江必須堅持以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穩發展適應速度變化,以‘五水共治’‘四換三名’、新型城市化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結構優化,以制度供給、創新驅動推動動力轉換,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有人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不缺錢,也不缺人,缺的是制度供給。李強深以為然。去年,浙江全省消滅了6000多公里垃圾河,整治了4000多公里黑河、臭河。“垃圾、污水倒入排入河里長期沒人管或管得不到位,這是制度供給出了問題。整治以后怎么辦,大家都說要有長效機制。這個長效機制,就是實施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
當前浙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有的是產業層面和企業層面創新不足,有的則是政府層面的政策創新和工作創新不足。“下一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緊扣轉型升級主線,突出制度供給、強化創新驅動。”
李強說,政府層面的創新就是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并實現新的組合。這些新的要素,主要是新理念、新方式、新機制以及新法規、新政策和新的工作載體。要用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工作創新去推動企業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也是完善制度供給、強化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義。
據李強透露,今年,浙江將加強科技創新引領的相關制度供給,不斷完善支持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政策,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研究制定鼓勵支持人才創業的政策;加強環境倒逼的相關制度供給,推動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燃煤電廠“近零排放”技術改造,在全省各縣市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以水環境質量為基礎的流域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和以單位GDP能耗為基礎的節能量交易制度;加強“四換三名”相關制度供給,加快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研究制定大項目政策、特色小鎮政策、企業裝備升級政策;加強新型城市化撬動的相關制度供給,用“三權”改革把農民從不完整的農村產權束縛中解放出來,積極推進中心鎮和小城市改革發展,積極推進都市區和中心城市建設,引進集聚人才、推進創新創業;加強國家戰略帶動的相關制度供給,加快海洋經濟示范區、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的建設。
“政府是制度供給的主體,也是驅動創新的主體。改革是一種深刺激、強刺激,要適應新常態,政府必須在深化改革中實現新作為。”李強說,唯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改革,不斷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快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才能讓浙江人的創業創新激情不斷燃燒,才能實現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