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呼和浩特3月5日電 題:中國知名社火:內蒙古托克托雙墻秧歌的“喜與憂”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元宵節前夕,作為已傳承300余年的中國知名社火,內蒙古托克托雙墻秧歌再次“聲動江湖”。 經過重重角逐,3月3日,內蒙古托克托雙墻秧歌以劇目“雙墻秧歌·老罕王進京”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中斬獲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金獎。 托克托坐落于黃河中上游分界處,其雙墻秧歌興于清朝中葉、盛于清末明初,吸收了晉、陜、冀民間藝術營養的社火表演形式。此次獲獎節目《竹馬·老罕王進京》是雙墻秧歌里最具代表性的節目,該節目取材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民間稱老罕王)的故事,基本情節是八旗將士護送老罕王“進京上任”。這一節目在保留“竹馬戲”傳統道具騎竹馬的基本特點的同時,將老罕王的坐騎改為竹駱駝,從而使節目更具草原風情。 “雙墻秧歌形成了熔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為一爐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社火。2006年,雙墻秧歌被批準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3年,托克托社火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一旗一品”文化品牌,雙墻秧歌作為托克托社火的重要節目得以傳承和發展?!眲倓倧暮幽项I獎歸來的內蒙古托克托縣文聯主席王建宏為記者介紹說,作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然而,令當地社會各界頗為憂慮的是,此殊榮背后,雙墻秧歌在當地的真實現狀卻是:傳承乏力、后繼無人,很多藝人只有在春節期間才會“登臺獻藝”。而由于技藝生疏,所作動作未免僵硬…… 4日上午,在托克托縣當地舉行的元宵節群眾文化活動上,雙墻秧歌的表演者即在舞臺上顯現出這一無法掩飾的“弱勢”。 分為文秧歌和武秧歌兩種表演形式的雙墻秧歌,當日一眾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項目是武秧歌。記者看到,盡管一些演員試圖將“武打場面”做得生動逼真,但限于身體僵硬,很多動作僅能達至神似,而無法還原早年前“藝人”在舞臺上的靈巧和嫻熟。 一位此前曾跟拍過雙墻秧歌老藝人的媒體人證實說,早年的雙墻秧歌,在舞臺上的表現力遠超于今。由于一批批藝人年事已高甚至死亡,使得雙墻秧歌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很多“絕活”已經無法再次出現在舞臺,甚至許多“絕活”已失傳。好在文秧歌目前傳承起來困難并不是很大。 記者對當地一些喜好雙墻秧歌的民眾采訪時發現,雙墻秧歌的“演員”們,一年中只有在春節期間才有機會登臺,平時大家都在鄉間務農或外出打工,根本無法抽出余暇習練更遑論“登臺”,因此難免動作僵硬等“弱勢”現象的發生。 事實上,傳承300余年的雙墻秧歌亦曾有過難以復制的“輝煌”。據公開資料顯示,雙墻秧歌在其興盛時,甚至在當地形成家家練武的習俗,世居雙墻村的李家人代代是武秧歌的骨干演員,而且代代習武,家傳武術“單刀破槍”,在當地武術界也享有盛譽。而文秧歌表演技藝,經過民間歷代老藝人加工提煉,其傳統節目《拉花踢鼓》、《竹馬·老罕王進京》、《海蚌戲魚翁》、《貨朗》、《劃旱船》等節目亦聲譽日隆。 但這一切隨著部分老藝人相繼去世等原因,雙墻秧歌的原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傳承亦令人堪憂,雙墻秧歌表演一直處于自然發展狀態,主動參與的人逐漸減少。 針對這一現象,中新社記者獲悉,為搶救和保護雙墻秧歌,近年來,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把雙墻秧歌作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項目之一,成立專門機構,組織普查、整理和搶救,并且多次深入雙墻村組織民間老藝人、民間文藝愛好者,對雙墻秧歌的傳統節目進行恢復、排練、購置必要道具,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傳承發展,繼續煥發藝術風采。 “好在,目前當地多家文藝家協會和烏蘭牧騎專業團體已經開始挖掘整理,并將一些中老年‘藝人’組織起來,進行排練。尤其是專業團體烏蘭牧騎更是將一些經典劇目搬上舞臺。”王建宏認為,依托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金獎契機,雙墻秧歌在接下來的時日將陸續與文化旅游進行結合,真正打造成內蒙古甚至中國的靚麗品牌。(完) |
相關閱讀:
- [ 07-12]河北古老民間節日社火“打樹花”異彩紛呈
- [ 02-24]新春走基層:陜西隴縣多彩社火鬧元宵
- [ 09-02]陜西天地社火驚艷莫斯科紅場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