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改革:尊重人民感受 2015-03-07 18:03:03??來源:瞭望責任編輯:陳暉 我來說兩句 |
在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協商權訴求日盛的今天,“有權不能任性”,尊重民意越充分,事業發展就越順利。絕不是要取消GDP指標,但應當上移幸福指標,這有助于改革舉措與人民期盼的合拍。 |
“為民著想”不是“替民做主”。一廂情愿拍腦袋的決策,不會有群眾響應。那些違背真民意的所謂改革措施,只會帶來百姓的反感。一些地方征求對擬議中改革措施的意見, 要么代表性不夠,只做“程序”文章;要么征而不求,用形式敷衍民意。這樣的做法,讓一些本該推動的改革,增加了不應有的誤讀誤解。 一些改革措施的推出是如此,一些項目的推進也是如此。比如石化、垃圾焚燒、核電等項目,本是于國于民都有益、安全又合理的好事,可就是遮遮掩掩地閉門決策,鬧得謠言、曲解滿天飛,而后又匆匆下馬,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 表面看可能是所謂“鄰避效應”的影響,實質上還是決策沒高度重視民意、凝聚民意的問題。 在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協商權訴求日盛的今天,“有權不能任性”,尊重民意越充分,事業發展就越順利。否則,看似“快刀斬亂麻”,實則可能是“一地雞毛”。 二是體味百姓切身感受。 確保大局利益,就要飽含人民情懷,力爭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即使他的利益一時受損,也是被尊重被考慮被關懷的對象。 需要力爭受益最大化。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環境生態、司法等改革,涉及百姓對生活品質、公平正義的訴求,涉及對后顧之憂、未來發展的關切,敏感度高,痛點低,更需要施以人性關懷。比如, 對水電氣等改革,一分一厘也會影響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中高收入人群也并非都無關痛癢,如果一味提價式改革,讓多數人覺得“改革受損”,就會給理順價格形成機制帶來阻力。當國家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在基本生存生活保障領域,應向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低價、包括免費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一如取消農業稅。 還需要力爭受損最小化。改革就要觸及現實利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獲利方、不是受損方。作為施政者,始終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境對待受損方,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他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用公平合理的機會成本置換利益損失。在諸如征地、拆遷這類工作中,應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大氣做法,規避“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的“小伎倆”,而讓那種“耍賴的多得、聽話的受損”等現象長此下去,不僅有損政策嚴肅性,還會放大不良示范效應。 三是抓小落細柔性執行。 網上曾有調侃:中國孩子生在美國有美國戶口,生在中國可能是黑戶。計生政策是基本國策,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現實中存在“有錢多生,沒錢躲著生,守規矩‘氣生’;繳了社會撫養費就能上戶口,沒繳就成黑戶”。 大政策必講大原則,實施則要將大原則體現在細微環節的操作上。比如就近入學、取消擇校,是廣受歡迎的好政策,可在多項顯得苛刻的規定下,一些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就學就成了問題,只得回老家當“留守兒童”。非戶籍常住人口的一切,已是無法得過且過的現實難題,單靠“一刀切”“入另冊”,不足以維持城市長治久安。 統一政令之下,對這類非個案的特殊的弱勢群體,應同時制定專門細分對策。 四是干部要“用心說話”。 好經得用心念,否則念不出好味道。有些干部不是用心說話,“好話不會好好說”,有的甚至被斥為“不說人話”。面對基層群眾,一些干部找不到“自然姿態”,不會“家長里短”,要么是“念稿機器”,要么是裝腔作勢,時而還有“雷人雷語”。 改革,對每個人不會只有好處沒有損傷,也不可能總是溫情脈脈,少不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道理,要推心置腹地“講”出來,不牽手嘮家常,話進不了百姓心坎中,好理兒也會遇抬杠;真情,要由心而生“流”出來, 不盤腿上炕就沒有設身處地的體察,單靠公款填充的紅包換不來長久的真心感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特別要繼續鞏固擴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不懈地反“四風”,只要各級干部走心地與百姓交流,用心地工作,再難的改革也會有辦法推進。 五是用百姓幸福指數檢驗改革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好日子”是民眾的幸福感受,幸福是滿足感的集合。在求學、就業、看病、收入、居住、治安、生態環境等諸多滿足感組合要素中,常常出現只要有一項產生“木桶效應”,幸福便會打折扣,甚至被“一票否決”。 個體幸福與否的感受,是在“比較優勢”或“比較劣勢”中產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社會大同,早已滲入中華民族的基因。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到建設時期,描繪社會主義社會理想藍圖,持續強化著老百姓對當家作主、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期待,對公平正義、共同富裕孜孜以求。 必須高度關注現實社會中百姓的感受落差,防止“比較劣勢”拉大,甚至讓一些群體感到無望改變,導致幸福感受難升。 滿足感是動態的,在單一、有限的目標條件下,人們容易滿足,也就容易產生幸福感;隨著更豐富的目標大量出現,人們越來越不滿足簡單的成果,期望多目標的成果。 當今中國,正處在追求“滿足多目標成果”的階段。幸福訴求,不單是“共同富裕”,還加入了共享公平正義、共享生活尊嚴、共享價值實現等多個“目標成果”。 而在衡量改革成效方面,幸福指數還不具備指標性,盡管已做了不少校正,可單一的經濟增長仍“位高權重”。絕不是要取消GDP指標,但應當上移幸福指標,這有助于改革舉措與人民期盼的合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