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華代表的20多年特教情結
2015-03-08 20:35:1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孫靖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李延霞、王海鷹)年紀輕輕的她,是怎么走上特教這條路的? 20多年的無聲世界,她是怎樣堅持的? 帶著一份好奇,記者走近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夏津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袁敬華。 “當時沒多想,只是憑著對村里聾啞孩子的同情,邁出了辦聾啞學校的第一步。這一路走來,已經20多年。”袁敬華說。 父母給騰出的一間不足12平方米的廂房,幾張桌子,幾把凳子,木板刷上油墨當黑板,這就是袁敬華最初的教室。 “當時國家還沒有扶持民辦學校的政策,民政部門鼓勵辦聾啞學校,也沒有任何經濟上的資助。沒有校舍、沒有教學設施,有的只是我立志讓‘啞巴’孩子說話的夢想。”袁敬華說。 20多年過去了,袁敬華的聾啞學校從最初只有兩名學生的小廂房,變成了有500多名學生的教學大樓,學生從原來單一的聾啞兒童,到現在聾啞、智障、腦癱、孤獨癥的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 “這主要感謝國家對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也讓我對這份工作更有信心。”袁敬華說。 “做這份工作,難嗎?想過放棄嗎?”記者問到。 袁敬華低頭沉默了一下,隨即,語調平靜而堅定地說:“很難,很苦。但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我想讓這些孩子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她告訴記者,做特教,必須有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有時一個發音,重復了幾十遍、上百遍,孩子還是學不會,不但孩子失去信心,連我都想打退堂鼓,更不知道哭過多少次。哭過之后,我又來到他們中間,繼續反復的教,我知道每教會孩子發一個音,也許就能為他們爭取一點進入社會的希望。”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袁敬華一直呼吁社會關愛殘疾兒童,建言國家給予更多資助。“我要為這些不會說話的人代言,為他們爭取權益。”履職10多年來,袁敬華針對聾啞兒童的建議就有幾十份。 “通過我平時的調研并結合教學實踐發現,零到6歲是殘疾孩子康復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期間能夠到康復機構開展搶救性康復,總有效率能達到95%以上。但在農村,很多家庭沒有經濟能力讓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只能選擇放棄。” “為此我多次建議政府建立6周歲以下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長效機制,免費為殘疾孩子提供康復服務。2011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實施‘七彩夢行動計劃’和‘彩票公益金’康復救助項目,將使全國20多萬6歲以下殘疾兒童得到免費康復治療服務。” 袁敬華今年又帶來了擴大智障兒童救助年齡范圍、將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等幾份建議。“作為一名特殊教育戰線的代表,我要為殘疾兒童辦實事辦好事,讓他們受到更多關注關愛。” 如今,在袁敬華的努力下,已有650多名孩子走出了無聲世界,其中400多名學生進入正常學校讀書。袁敬華說,讓所有聾啞兒都能開口講話,講出人間最美好的故事,唱出人間最動人的歌謠,是她一直追求的夢想。 |
相關閱讀:
- [ 03-08]兩會觀察:七常委“下團組”,說了啥,說明啥
- [ 03-08]【兩會"強"聲】一場名副其實的"審議":代表提問 總理解答
- [ 03-08]兩會“新詞新說”:智慧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 03-08]王毅兩會記者會談中國外交 三次提“誠”
- [ 03-08]“字”說兩會——家
- [ 03-08]網友@兩會:“互聯網+”,添能量、添機遇、添信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