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為官不為":解決誰來改革的問題
2015-03-09 13:26:55??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解決了頂層設計的問題。下一步,還要解決誰來干活,誰來改革的問題。
“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觸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了問題。 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0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5.7%,與過去20%以上的增長相比,投資增速明顯下降。原本對GDP數字十分敏感的一些地方政府,仿佛一夜之間“脫胎換骨”了。在地方財力緊張和人事變動頻繁的客觀背景下,一些官員主觀地把微刺激簡單理解成了不刺激,結果導致改革和調結構推不下去。 基層官員不作為的現象有一定原因。 官員任務導向的轉型,即從以前的經濟指標的單一目標轉型成為多元目標,使得很多官員不知如何行動。追求GDP的目標,對各級官員說都是正面的,因為大家都可以獲得利益。現在政府官員的目標多元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再追求GDP指標,但其他的指標例如環保、社會滿意度等多了起來,一些官員就表現出劣勢來。 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學性,尚未形成競爭擇優的管理機制,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現有制度對于那些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隱性失職”行為,尚未實行有效問責制度;啥都不干,難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擔風險,模糊考評滋生了“庸官能混,懶官能撐”的土壤。 基層官員的不作為具有嚴重惡果。一方面各地稅收大幅下降,都喊著缺錢;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資金趴在賬上沒用。一方面民生需求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大量資金又呼呼大睡。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產業的升級、環保的改善,還是中產階級的塑造,不僅是市場的行為,而且和政府的作為密切相關。如果基層官員不作為,任何好的政策都難以實行。 針對這樣的現象,去年六月初,國務院就已派出督察組,在各地區、各部門自查基礎上,對16個省(區、市)、27個部門和單位進行了督查,并在自查和實地督查基礎上引入第三方評估。這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李克強總理已經提出了要求,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狠抓貫徹落實,創造性開展工作。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 如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重新審視。在中國的現實中,在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稅收占GDP比例不低的情況下,政府更好地擔負起保護脆弱群體、保障所有公民基本尊嚴的責任,劃撥出足夠的開支用于民生的改善是理所應當的。這些訴求并不是盲目追求“大政府”,而只是追求“有效政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是不要GDP了,也不是不要經濟增長了,如果不能保持一定速度的發展,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就沒有物質基礎。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對于那些不能“為民做主”的庸官和懶官來說,“好日子”到頭啦。(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
相關閱讀:
- [ 03-09]省政府安辦召開全省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統計工作座談會
- [ 03-09]長汀“斷臂鐵人”蘭林金治理荒山擴種油茶
- [ 03-08]環保部部長闡述去年大氣污染治理成績:硬措施應對硬挑戰
- [ 03-08]周聯清:抓好“餐桌污染”治理 讓群眾吃得放心
- [ 03-07]霧霾再襲北京成話題 政協委員把脈話治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