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八五: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寧夏人民的最大夢想
2015-03-09 15:08:02??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張八五在駐地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社 劉泉龍 攝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當時的主要目標包括10項,其最核心的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這一目標在2000年時基本實現。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征,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相對于初期的小康目標,新的目標實現難度更大,任務更加艱巨。 新華網:近年來,寧夏小康社會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 張八五:西部大開發以來,寧夏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緊緊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不斷加快。2013年,寧夏全面小康綜合指數達到76.6%,比2000年提高31.4個百分點;其中經濟發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設、人民生活、資源環境五個專項指數達到75.4%、93.6%、82.7%、84.7%和54.6%,分別比2000年提高38.7、29.4、35.4、26.3和28.3個百分點。2014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2752.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1835元,在全國的位次從21位上升到15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285元,在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10元。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也有了極大提高,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寧夏人民。在自然條件艱苦、發展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取得以上成績實屬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新華網:寧夏小康社會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張八五:縱向比較,寧夏小康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但與全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巨,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是發展差距較大。2014年寧夏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國的89.9%,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全國的80.7%和80.2%。2000年以來,寧夏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的位次長期在24位左右徘徊,去年又下降了一位。同時,寧夏區域、城鄉間發展差距大,特別是占我區國土面積60%的中南部地區還有貧困人口近70萬,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倚能倚重特征明顯,資源制約和環境約束不斷加劇,單純依靠資源開發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子越走越窄,難度越來越大,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規模化經營水平仍然不高,產業效益與全國還有較大差距;服務業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特別是國民素質有待提高,高層次人才缺乏,科技創新能力弱,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取主動。 三是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寧夏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還處于低水平覆蓋層次,優質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城鄉、區域公務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由于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加快推進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面臨很多困難,極大制約了全面小康目標實現。 |
相關閱讀:
- [ 03-09]兩會關注:農民工白領公務員為啥都吐槽“收入低”
- [ 03-09]兩會“新詞新說”:“互聯網+”讓中國經濟更多彩
- [ 03-09]婦女節特刊:帶著寶寶上“兩會”
- [ 03-09]圖片故事:美女代表上兩會
- [ 03-09]兩會代表委員“共商家事” 讓中華傳統家庭美德滋育人生
- [ 03-09]兩會媒體調查:近半數網友認為今年房價將下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