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少林寺在澳洲是建禪院 跟商業開發是兩回事
2015-03-09 19:14:43?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每年兩會,一位身著袈裟的代表只要一出現,就一定成為眾記者的追逐對象——他就是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而釋永信對于記者的圍堵提問,經常采取“保持緘默”,或者“呵呵”一笑的應對策略。 有一個在媒體圈流傳已久的段子。也是有一年兩會期間,一位記者堵在釋永信房門口,憋到最后說出一句“我佛慈悲,希望大師能幫忙完成任務”,大師這才接受了一次短暫的采訪。今天的《和代表委員聊一聊》,我們記者將試著和釋永信大師聊一聊。 其實,有兩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記者。第一,就是究竟該如何稱呼釋永信。大師?方丈?還是住持?記者只好先翻翻字典——原來,我們常用的“方丈”二字,原意是指“一丈四方之室”,也就是佛寺住持的住所。后來大家叫習慣了,也就引申出了“住持”的意思。 第二個問題。提到“少林寺”三個字,不少人第一反應是“少林拳”、“功夫片”、還有“少林寺十八銅人”……那么,大師,您會武功嗎? 釋永信:那是我們少林寺的基本傳統,少林寺幾乎都練武,根據年齡,根據個人的身體,興趣了,工作的情況了,他著重點不一樣,花費的時間不一樣,我也是一樣。 兩會之前,關于“少林寺澳洲購買別墅、建四星酒店”、“少林寺斥巨資在澳大利亞建分寺”等等消息傳的沸沸揚揚。請教大師,關于少林寺海外分寺,究竟是怎么回事兒?釋永信解釋說,確實他們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少林文化中心的建設已經啟動,但少林寺修建的只是禪院。他的美好愿景,是讓禪宗文化的種子“花開世界”: 釋永信:應該說,這是一個文化傳承與發展,跟你們所謂的商業開發,完全是兩回事。少林文化是人類優秀的遺產。西方現在都在提倡多元文化,中國歷史上也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種文化共存的這么一個國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優秀的文化、人類好的遺產,大家共同分享,這是必然的。 大師說這話的間隙,記者想起他之前對媒體說過一句著名的言論:“中國人可以引進迪士尼,外國為什么就不能引進少林寺?文化走出去,是一件很體面的事兒”……等等,大師,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這時,釋永信掏出一只銀色的iPhone 6 Plus,看了一眼。早就聽說釋永信很“潮”,還開通了個人微信。而少林寺,也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國首家寺院官網“少林寺官網”,網站管理人是寺里的武僧。釋永信的少林寺發展理念,就是“和現代社會保持親近”,對于年輕的僧侶而言,少林寺更像一所學校,他們也早已掌握了現代通訊方式。不過大師,對于眼下有的僧人開通個人微博、微信賬號,向眾生弘法的方式,您贊同嗎? 釋永信:僧人是因為信仰才出家,因為超越才出家。有了信仰、有了修行、得到超越,跟大家分享、凈化人心,應該是一個有功德的事情。好比過去僧人講經說法、藏印經書、做些慈善公益,這是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現在通過網絡,通過新媒體,把自己的心得,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跟大家、跟有緣人分享,這事我們也不反對。 聽說釋永信的個人愛好是“打坐”,又聯想到他主編的、指引人們尋找幸福的《幸福禪》。記者忍不住請教大師:您幸福嗎? 釋永信說,生活在山里面,心里有煩惱,一樣逃不掉;生活在人群中,心境平靜,心生歡喜,一樣很幸福。一個人幸不幸福,不看富貴貧賤,不看忙碌清閑。一個人愛工作,那工作就是他的幸福: 釋永信:少林文化它是一個以佛教為背景的,一種簡單方便的,追求幸福,自在圓滿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心境。幸福與富貴貧賤沒關系,要有一個好的生活方式,每天去多讀點書,多抽出時間來工作,多思考一些問題,多增加一點智慧和力量。(記者何源 姚軼濱) |
相關閱讀:
- [ 03-08]釋永信:物質追求帶來霧霾 個人愛好是打坐
- [ 03-05]釋永信遭媒體圍堵 對記者發問始終笑而不語(圖)
- [ 03-04]釋永信:中國可引進迪士尼,為何國外不能引進少林寺
- [ 02-27]少林寺時隔九年重建澳洲分寺 釋永信親赴交支票
- [ 10-17]釋永信BBC回答少林寺門票貴 一直在呼吁對信徒免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