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3月14日電(記者趙洪南 孫仁斌)近期,一些中國游客赴海外旅游時高價買回一些國產貨的新聞不時被媒體報道,引發中國各界對這一現象的解讀和反思。很多人認為,“中國制造”還需進一步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在中國消費者中樹立起誠信、優質形象,以占有更多市場份額。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中國游客以高出國內25倍的價錢從日本買回了國產大米的新聞。記者調查了解到,這種大米是在中國盤錦種植、轉銷日本后被貼牌為“一目惚”上市銷售。 生產這種大米的盤錦東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廣平說,他的公司從1998年開始引進這一品種,2000年以后才批量生產的。“在大量出口的同時,每年也會有1000噸左右大米在國內市場銷售。” 據介紹,盤錦所種植的大米從種到收,再到最后的加工都是在盤錦進行的,散裝出口到日本后,廠家會進行不同的包裝。這種貼牌名為“一目惚”大米品種在國內市場也可以買到,在盤錦的最低零售價一公斤為12元。 同樣品種的大米,竟和中國游客在日本以1500元買了5公斤的“一目惚”大米價格相差了25倍,那么,兩國市場上的大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在沈陽生活的日本人高三貴子女士在食用過盤錦產的“一目惚”大米后,給出的評價是:和日本的“一目惚”相比,幾乎沒有什么差別,有米香和甜味,比較清爽勁道,并且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日本料理。 不久前去日本旅游時購回大米的沈陽市民李思洋說,和國產的優質米相比,其實口味上差別不大,但聽說日本米不會用農藥,也沒有重金屬污染。 徐廣平告訴記者,他們所生產的“一目惚”大米在出口前要經過日本海外貨物檢查株式會社(OMIC)和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CIQ)兩個機構的共同檢測,包括農藥殘留等檢測指標共達598項,如果其中一項不合格,就不能出口。 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說,中國對大米也有嚴格的檢測,主要包括米質檢測、生產檢測、農藥殘留檢測、重金屬污染檢測等,“水稻一般在抽穗前打農藥,各國大同小異,日本人種植水稻,也要打農藥。水稻抽穗以后還有四、五十天的時間成熟,那時的農藥基本就分解了。” 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相伴生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企業失信、產品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不時被媒體披露,引發部分公眾對中國產品的擔憂。一些中國消費者開始把購物渠道瞄向海外,從新西蘭奶粉到日本大米,都有中國人“掃貨”的身影。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巖表示,這主要是國內的銷售環境讓消費者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擔心自家生產的大米并不安全。 “扭轉‘跨國搶購’現象,既需要廠商堅守質量和安全防線、重塑市場信任,也需要對消費文化進行引導和塑造。”張巖認為,讓國人信任國貨,信任監管,才能把消費者留在國內。“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做到優質優價的同時,也要做到放心。” |
相關閱讀:
- [ 03-10]首支國產宮頸癌疫苗“廈門造” 預計三年后上市
- [ 03-09]國產劇再現奇葩硬傷 臺詞重復花絮當正片
- [ 03-09]年后首個周末10部國產片票房不及1部引進片
- [ 03-07]國產銳界5月20日上市 預售25.88萬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