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總理記者會,17個問題中,經濟問題占了8個——經濟會不會繼續放緩?中國是否已進入通貨緊縮?怎么看金融風險的累積?是否會出臺新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
媒體拋出的問題幾乎個個犀利。
那么,問得到位,答得又如何?
態度不多說了,還是熟悉的李氏風格——來者不拒,有問必答。
更重要的是,今年的記者會,透出大把積極的經濟信號?!?/p>

1 長期預期當期信心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克強對于中國經濟增速問題的判斷。
總理給出的最新表態是:“如果速度放緩影響了就業收入等,逼近合理區間的下限,我們會在穩定政策與穩定市場對中國長期預期的同時,加大定向調控的力度,來穩定市場的當期信心?!?/p>
表態背后的積極信號很清晰——市場需要長期預期,但也需要當期信心。這就好比負重爬坡,應該減速換擋,但決不能失速溜車。
意思再清楚不過了:如果市場有需要,政府該出手時就會出手。
為什么這么有底氣?
用總理的話說:“這幾年我們沒有采取短期強刺激的政策,可以說運用政策的回旋余地還比較大,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比較多?!?/p>

2 守住風險底線沒有通貨緊縮
經濟增長的事兒可以寬心了。經濟風險呢?
今天的記者會上,幾家媒體都提到了風險問題——影子銀行、地方債、通貨緊縮——每個都是燙手山芋?!?/p>
總理的回答務實、不虛,讓人踏實。
回應金融風險,他坦承:“中國的確存在著個案性的金融風險,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p>
為什么?因為中國的經濟還處于合理區間,還有比較高的儲蓄率;地方政府性債務70%以上是投資性的,是有收益的。
但總理同時表明:“我們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
又是積極信號——金融改革會繼續朝著市場化的方向深化。
也正如李克強答問中透露的,今年會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這意味著,若改革得當,金融風險不僅可控,還能轉危為機。
局部風險已經有了應對之策,全局問題總理也絲毫沒有回避。
面對外媒提出的“中國是否成為全球通貨緊縮的輸出者”的尖銳提問,李克強給出了正面回答:“關于通貨緊縮,國際上對這個提法有多種解釋,比較一致的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物價總水平持續出現負增長?!薄?/p>
他先拿數字說話——中國的物價總水平在1月份是正增長,2月份漲幅比1月份更高,“所以不能說中國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
他又拿案例說話——去年,中國進口了3.1億噸原油、9.3億噸鐵礦石和大量其他商品,“量是增的,但是價格下來了,這恰恰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下跌所致”。
所以,為什么中國現在的物價總水平比較低?
總理直言:“你說叫‘輸出者’,實際上我們是‘被通縮’。”

3 老房市新網購
兩個小時的記者會,釋放的信號著實密集。
第一個問題是房地產。面對《金融時報》記者關于中國政府是否會出臺政策重振房市信心的提問,李克強給出了明確表態:中國城鎮化進程還在加快,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是剛性的。
總理強調:“政府要鼓勵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保持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又是一個積極信號。但這里要注意,總理沒有“一刀切”,而是講究“要強化地方政府合理調控房地產市場的責任,因地制宜,分城施策”?!?/p>
談了老房市,還有新網購。李克強出人意料地給媒體“爆料”:我網購過,最近還買過幾本書。并且他表示,“我很愿意為網購、快遞和帶動的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做廣告”。
這個表態可不簡單。
背后是中國經濟增速的結構性變化。2014年,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2%,高出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
服務業比重提高意味著啥,意味著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所能夠拉動的就業人數將遠超以往?!?/p>
這一招,不僅把經濟減速對就業的沖擊化于無形,還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與更長久的預期?!?/p>
至于新業態是否會沖擊實體?總理的回答“時髦”又深刻:“最近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p>

4 送臺商“定心丸” 談中美“壓艙石”
面對臺灣媒體提出的臺商在大陸遇到一些經營和發展困難的問題,總理送出一顆“定心丸”:“大陸將會繼續維護臺資企業和臺商的合法權益,繼續保持對他們的合理優惠政策?!?/p>
這同樣是積極信號?!?/p>
在回答中美關系問題時,李克強也著重談到了正在推進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過去,中國對外商投資的管理采取的是全面審批制,而美國對外國投資的安全審查也讓來自中國的企業頭疼不已。
目前這個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最“牛”的地方則在于,它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一旦協定達成,中美的投資者都將迎來更加透明和更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李克強說,此舉本身就是在打破合作“天花板”,雖然談判會有個過程,“但它向中美、也向世界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就是中美經貿關系會更加密切,這個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會更沉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