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建設
2015-03-19 11:02:11??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房小奇 |
分享到:
|
命運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方向 “命運共同體”主要內涵包括五個方面,即“講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贏(經濟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開放包容(對外關系上)”。這一戰略構想不僅反映中國的利益訴求,更兼顧沿線國家的關切。這可從三個層面來加以理解:一是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體,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實現利益共享均沾,切實給各國人民帶來福祉;二是致力于打造責任共同體,中國將在安全領域努力開展國際合作,提升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三是致力于打造情感共同體,中國將秉承“親誠惠容”理念,加強人文交流,以包容和尊重減少文明的沖突,實現不同文明間的和諧共處。“一帶一路”建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一體化是利益共同體的基本前提。“一帶一路”涉及范圍極廣,初步估算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將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活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一條國際經濟大走廊。它將中國與周邊地區連接起來,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將切實帶動相關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各區域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有助于實現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將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中國的發展,也使中國從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 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通過建設新絲綢之路構建中國周邊的“睦鄰友好帶”,實現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既是建設“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國對建立新型國家關系和新型國際秩序的重要貢獻。“睦鄰友好帶”的基本內涵包括:加強政治溝通和戰略互信,尊重各成員國的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模式選擇,營造超越傳統國際關系模式、文明屬性、制度差異、發展差距的新型國家關系,成為共同發展、共同安全的“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進而將我國西部大周邊鏈接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地緣戰略板塊。 以人文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人文交流與商貿交流并進,是古絲綢之路給予我們的寶貴遺產。“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發展水平各異,未來發展需要發揮多樣化優勢,走多樣化道路,和而不同,因此人員溝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至關重要。應將人文交流作為新絲綢之路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人際交往,積極開展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以及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從多邊和雙邊各個層面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均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并形成互動。如在中國—東南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第一個層面是在中國—東盟地區合作層面上的整體推進,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等多個方面的互聯互通;第二個層面是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層面上推進,充分發揮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的優勢,在次區域合作中注入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相關內容;第三個層面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雙邊關系的層面推進,首先推進與我關系密切、基礎扎實、互信度高的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突破,形成示范。 |
相關閱讀:
- [ 03-13]阜豐與消費者 同呼吸共命運
- [ 03-09]習大大懂民心 別讓讀書改變命運成"傳說"
- [ 03-07]國平:港澳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