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北興隆3月19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制的郭守敬望遠鏡(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主任趙剛研究員表示,近期有兩項代表性成果發表。一項是找到兩顆大氣中金屬豐度不足太陽萬分之一的恒星,“貧金屬恒星曾是最初照亮宇宙的天體,有‘宇宙化石’之稱,研究這種天體對于研究銀河系形成至關重要。”他說,全球目前已找到金屬豐度少于太陽萬分之一的恒星僅有16顆,“LAMOST的目標是找到10至20顆,甚至是金屬豐度更低的恒星”。 另一項成果在是通過LAMOST巡天光譜數據累計找到6個星流。星流是指沿著一條狹長軌道圍繞星系運動、由眾多同源恒星組成的鏈狀結構,是球狀星團或者矮星系受到星系引力的巨大潮汐作用而逐漸變形、瓦解、撕裂形成。趙剛稱,科學家發現銀河系通過吸積矮星系而形成更大的星系,通過分析星流可以探知銀河系的形成過程,這正是目前天文界最前沿的問題之一。 作為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光譜巡天望遠鏡,LAMOST的第一批數據集包含220萬條光譜。科學家們據此已取得一批較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 ——在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區域內新發現近2000顆類星體,這是目前中國天文學家利用自主設備在該天區發現的世界上數目最多的類星體樣本。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恒表示,這些類星體可用來探測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及其周圍子結構中星際介質的化學組成。此外,類星體因距離地球遙遠可被視作參考坐標,觀測仙女星系如何相對銀河系運動。 ——累計發現了300多顆白矮星。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時期的代表性產物,可以用來獨立確定星團年齡。趙永恒稱,太陽可能在幾十億年后演變成白矮星,發現大量白矮星樣本有助于確定銀盤、球狀星團和銀暈年齡。 ——對LAMOST大樣本光譜數據分析研究發現,銀河系盤星的運動模式并非簡單的圓周運動,其中銀盤上方的恒星正在遠離銀河系中心運動,并伴隨著沿盤向下運動的趨勢。位于銀盤中間下方的恒星進行相反方向運動。 ——美國合作者發現一顆超高速星,這是國際上已發現20顆超高速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該星能夠幫助天文學家了解黑洞附近的情況、銀河系暗物質暈的性質和暗物質分布。 ——發現28顆“白矮—主序”雙星,其中兩顆是共包層后雙星候選體,有助于研究共包層演化。 ——從157顆天琴RR變星中探測到3顆天琴RR變星存在超高聲速激波現象,對于恒星結構與演化、銀河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義。(完) |
相關閱讀:
- [ 03-13]科學家發現史前龍蝦化石 體長超過人類身高(圖)
- [ 03-12]廈大校友獲評世界杰出女科學家
- [ 03-12]廈大校友獲評世界杰出女科學家
- [ 03-11]廈大校友謝毅獲評世界杰出女科學家 今年全球僅5位
- [ 03-11]科學家稱美國加州未來發生強震機率高于先前估測
- [ 03-06]科學家解開生物鐘調節之謎 睡眠障礙治愈有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