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2011年準備引退的李光耀。
中新網3月23日電 新加坡總理公署官網23日發布消息稱,該國前總理李光耀去世,享年91歲。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表文章介紹李光耀的生平。文章指出,李光耀以其遠見和實用主義的手法,把新加坡“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島變成了一個活躍成功的經濟體”。
早年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在新加坡一個第三代中國移民的家庭里。他的成長過程滲透著濃厚的英國影響。他的祖父稱他哈利 李(Harry Lee),這也一直是李光耀早年人們熟悉的名字。
李光耀中學就讀于一所新加坡的英國學校,不過在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后,其學業被打斷。戰后,李光耀來到英國,先是短暫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不久轉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并以雙重一等的優異成績畢業。
在英國生活學習期間,李光耀成為英國廣播電臺國內廣播(后來的BBC廣播四臺)的忠實聽眾。他還抽出時間,為一位大學朋友競選英國議會議員助選。
1950年回到新加坡后,李光耀成為一名知名的工會律師。
從政
1954年,李光耀與志同道合者創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并成為該黨首任秘書長。這一職位他一直擔任了40年。
1959年,新加坡從英國的管制中脫離,成為新加坡自治邦。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在隨后的大選中獲勝,成為立法議院中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
1963年,李光耀經過談判實現“新馬合并”。然而,這一聯合并沒有維持多長時間。一系列的種族暴力沖突使新加坡最終決定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徹底獨立。
這對李光耀來說,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他本來希望新加坡同馬來亞的“聯合”能夠最終使該地區擺脫殖民地的過去。不過新加坡同馬來西亞的商業和軍事聯系仍然保持了下來,新加坡還鼓勵英國保留在新加坡的基地,以共同保衛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治國
新加坡獨立之后,李光耀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改革計劃,采取了開發工業園區創造就業機會,大規模建造廉價住房,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李光耀的目的是把新加坡從一個當時被人形容為的“骯臟的污水池”轉變成一個現代的工業化社會。
同時,他還努力將新加坡這個小島上的多種族群整合到一起,在民族多元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獨特的新加坡身份認同。
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人被教導如何禮貌做人,如何做到不要大聲喧嘩,什么時候該沖廁所,不要嚼口香糖。
新加坡被人們形容為一個經濟奇跡。有人說,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成為一個繁榮,現代,高效以及幾乎杜絕了腐敗的社會。大批海外投資者涌入新加坡。
李光耀曾對BBC說,新加坡被人稱為“保姆國家”(a nanny state),“但這樣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行為更好,我們生活在比30年前更愉快的一個地方。”
李光耀懂得同中國建立良好關系的重要性。李光耀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私人友情顯然有助于這一良好關系的建立。
鄧小平1978年訪問新加坡時表達了對李光耀經濟政策的欽佩。而李光耀同時也對鄧小平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印象深刻。
晚年
1990年,李光耀辭去新加坡總理職務,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
文章稱,退下的李光耀依然相當活躍。他主導了號召更多文化活動,如新加坡人講中文等。
李光耀主政期間,新加坡由一個發展中國家變為亞洲一個最重要的工業化國家。
對新加坡的未來,李光耀的理念可以在2005年接受采訪時的講話中得到總結。
他說:“在一個不同的世界里,我們要為自己謀得一個合適的位置,一個小小的角落。在這樣一個地方,盡管我們國家很小,我們仍可以扮演一個對世界有用的角色。”(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