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屬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印發 年內操作落實 “國企負責人收入肯定是下降的,初步預計大約在24%~30%之間。”省國資委副主任王奇告訴記者,廣東國資委監管的企業從2009年以來就開始努力縮小高管與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去年已經由最高峰職工平均工資的12倍縮窄到9倍左右,今年預計新方案實施后將降至8倍以下。 文/廣州日報記者耿旭靜 備受關注的廣東省屬國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終于落地,2015年1月1日起執行。 記者在昨日召開的省屬企業貫徹落實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座談會上獲悉,廣東省《關于深化省屬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已率先獲國務院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的審批通過,并于日前正式印發。至此,廣東省成為全國各省市首個通過并率先發布的省份。 據悉,2014年度的業績考核與薪酬兌付將參照《實施方案》精神,在2015年操作落實,最快新一年的薪酬水平將于6月底前落實。 《實施方案》到底如何調整國企高管薪酬?昨天,省國資委副主任王奇對此進行答疑解惑。 高管薪酬由三部分構成 廣東省國資委管轄的企業有20家,這份《實施方案》讓廣大員工牽腸掛肚。 《實施方案》公布了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結構調整,將由基本年薪和績效年薪兩部分構成調整為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三部分構成,其中基本年薪將按照上年度省屬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倍確定;績效年薪不超過基本年薪的2倍,績效年薪調節系數最高不超過1.5;任期激勵收入則不超過年薪總水平的30%。。 年終獎和分紅沒那么好拿 方案還對企業內部監督、社會公眾監督、行政監督以及責任追究等作出了規定。經營性虧損企業負責人的基本年薪應適當下調,年度綜合考評為不勝任的不得領取績效年薪及任期激勵收入,任期內出現重大失誤、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根據省屬企業負責人承擔的責任,追索扣回部分或全部已發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這一辦法亦適用已離職或退休的企業負責人。 方案明確省屬企業負責人不得在兼職企業(單位)領取工資、獎金、津貼等任何形式的報酬,不得在國家和廣東省規定之外領取由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發放的獎金及實物獎勵。同時規定,企業負責人存在違規自定薪酬、兼職取薪、享受超標準福利性待遇等行為的,按照規定給予紀律處分、組織處分和經濟處分,并追回違法收入所得。 普通員工 不受影響 “一把手都降薪了,底層員工會不會跟著降薪?”對此,王奇明確指出:“改革初衷之一是縮小企業負責人與普通員工的薪酬差距,絕對不搞‘層層降薪’。”普通職工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因為按照新辦法今后高管的薪酬漲不漲還得看普通在崗職工的平均收入。只要業績持續提升,普通員工的薪酬也會水漲船高。 此外,選聘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將鼓勵逐步增加市場化選聘人員比例。 骨干收入超過董事長 將成“新常態”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在部分國企中,中層甚至是普通員工收入高過一級企業董事長已經存在。有的基層業務員干得好,一年也有上百萬元收入,部分中層業績靚麗,一年可以拿到兩三百萬元的收入。 “2013年有的中層干部收入是我的3倍!今后業績突出的中層干部甚至普通員工收入高過董事長將成‘新常態’。”物資集團董事長蔡朝林告訴記者,如果按照舊薪酬體系核算,2014年他的稅前收入為65萬~70萬,新辦法實施后,收入預計降為45萬~50萬元。“新辦法有利于引進職業經理人,只有提高職業經理人的收入,才能引進高水平的人才,有利于企業創新轉型。作為董事長要有這種胸襟和覺悟,允許基層員工收入高過自己。貢獻越大,拿得越多,企業才有競爭力和活力。” 粵電集團董事長李灼賢告訴記者,預計今年收入將下降三成左右。 說明 1 調整后,省屬國企一把手最高可以拿到的薪酬為10.4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基本年薪+績效年薪+第一年任期激勵收入=10.4倍。當然這只是理論最高值,大多數人拿不到。 如果非一把手,拿到的最低薪酬可能為: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2倍×0.6=1.2倍在崗職工年均工資。 2 高管基本年薪與“上年度省屬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密切相關,老總收入多高還要看普通職工的收入水平有多高。這個平均工資初步決定按照所在地區省屬國企上年度平均工資確定,而不是按照本企業的平均工資。這意味著20家企業的“一把手”大部分將實行統一的“月薪”,如果發生經營性虧損的企業負責人基本年薪還將適當下調。 |
相關閱讀:
- [ 03-24]國內|一汽高管貪腐窩案內幕:開家奧迪4S店花千萬打點 郭正鋼妻子吳芳芳的掘金之路:5年半攫取15億(圖)
- [ 03-24]一汽高管貪腐窩案內幕:開家奧迪4S店花千萬打點
- [ 03-19]張雨綺“秘密情人”被曝系健身俱樂部已婚高管
- [ 03-19]高管沉迷網上賭博 謊稱幫朋友承包大工程卷走20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