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遛狗不見狗,司機請你小心走!”從網絡上的各種段子不難看出霧霾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然而它到底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哪些危害卻始終沒有權威的定論。人類“心肺之患”到底何時能休?在27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霧霾與健康”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就霧霾的危害與治理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霧霾到底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非常明確的。”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副會長陳力表示。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霧霾作為百姓的“心肺之患”,對人類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都有較大影響。“我們對霧霾與健康的關系做了長期研究,發現霧霾中的二氧化硫和燃燒燃料中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都會對肺造成威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吉恩·布洛克說。 陳力表示,霧霾中含有微生物和有害化學物質這兩大類有害物質,對呼吸系統直接的侵害非常明顯,還會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等。“比如PM2.5能夠直接進入到肺泡,較輕的話可能會導致一些鼻炎類的疾病,如果重的話可能會產生肺的纖維化問題。”陳力說,“霧霾會導致很低的氣溫,在低氣溫情況下會使心肺功能的負擔加重。” 針對人們最關注的霧霾是否會導致癌癥的問題,與會專家認為,還需長期跟蹤研究才能證明一種現象或者物質是否會直接導致癌癥。 “到現在為止,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權威機構能夠直接得出結論說霧霾能夠直接導致癌癥,但是有研究顯示,霧霾的增加或者說空氣中每增加10微克的PM2.5和PM10,這與癌癥發病率處于正相關,其中又以肺癌為主。”陳力說。 治霾之戰要打多久? “過去五年來,中國每年都在減少單位GDP能耗,也在不斷發展風能和核能等清潔能源,203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量將會超過美國。”洛基山研究所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埃默里·洛文斯說。 然而,與會專家詳細分析了霧霾形成過程中,各類元兇的“貢獻”比例,其中一次排放、汽車尾氣是大頭。 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說,在一次排放里面,工業排放的顆粒物和發電企業等燒煤是大頭,所以要想治霾,不改變能源結構,不對工廠排放的污染物進行治理是不可能改善的。 而汽車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其他物質混合,形成了一種催化作用,為二次生成粒子起到加速作用,所以汽車尾氣治理也必須要著重加強。“英國倫敦和美國洛杉磯治理霧霾就是在汽車上下功夫。”萬本太說。 研究已經證實,霧霾與能源結構、工業排放有直接的關聯,倫敦治理霧霾用了幾十年,洛杉磯的治理也耗費40多年,我國能否做得更好、更快?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說,現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占68%左右,油占17%左右,天然氣占5%左右,國家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大家用清潔能源,但中國盤子太大,比如說2030年把清潔能源比例做到20%,能源結構轉化顯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10年之內很難快速解決。”秦大河說,難點在于,首先我國能源結構長期內仍將以煤為主,煤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我們費了很大勁將煤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從70%降到68%,大概到本世紀中葉將降到55%左右,可見在短時間內解決不了。其次,通過科技進步降低單位GDP能耗并不容易,因為需要有重大發明,然而,我們現在從教育到科學到實用技術都做得不夠。 中國國際能源集團董事局主席吳迪國通過公司的實踐發現,一項降低發電企業單位煤耗新技術的落地,花費了5年時間試點才攻克下來,可見要整體改變排放現狀,對中國霧霾治理來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治理霧霾哪些舉措切實可行? 健康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有專家指出,霧霾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嚴重污染的天氣里,霧霾指數已成為是否出行的制約因素。除了能源結構調整和創新層面的困難,我們能夠采取哪些切實可行的舉措,保證霧霾問題不延續到下一代? “實際上,有些領域不需要科技,只要有行動就可以使能耗降低70%-80%。”遠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說,比如建筑節能,美國的建筑能耗比我國少一半,而這并不是復雜的技術,只需要給建筑穿一件“外衣”,就可以實現冬天保暖、夏天隔熱,如果環保部、建設部將這個事情抓緊一點是可以解決的。 此外,張躍還認為,我國在大規模城鎮化進程中,應該把能源消耗作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納入到城市規劃中,縮短工作與居住的距離。 吉恩·布洛克則認為,加州在推行環保汽車上起到表率作用,一方面是有強大的立法,另一方面,學校的環保教育也非常關鍵,加州的學生特別關注環保問題,尤其在年輕人中,環保文化深入人心,他們為未來建立了很好的社會人文環境。 治理霧霾,每個個體的公民應該怎么辦?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楊瀾在論壇上說,如果治霾的過程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我們這一代人在抱怨霧霾的時候,是不是做好了愿意在生活方式上做一點犧牲的準備? 秦大河則認為,以什么樣的速度去除“心肺之患”,取決于科技、政府、民眾、和人們觀念的變化。我們必須要改變生活方式,要過簡樸的生活。怎樣發展公共事業、公共交通,解決建筑節能、居住地與工作地長途跋涉等問題,這是非常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政府要做這項工作,老百姓也要力爭過簡樸的生活,“這件事要從全民科普、教育抓起。”(記者趙葉蘋張玉潔) |
相關閱讀:
- [03-27] 投資版WTO能否達成?博鰲傳遞樂觀信號
- [03-27] 博鰲亞洲論壇舉行“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選擇”分論壇
- [03-27] 傅瑩出席“對話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晚餐會
- [03-27] “三農”議題首入博鰲亞洲論壇 建言城鎮化“新土改”
- [03-27] 博鰲首次發布亞洲經濟前瞻指數 中國因素影響亞洲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