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癥患者視不確定的問題為災難,為徹底搞清楚而在網上無休止地搜索醫療信息 ◆少數疑病癥患者諱疾忌醫,認為醫生也救不了自己,徹底陷入絕望,或認為是“報應” 關注健康,重視體檢,積極治療,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養生之道。然而物極必反,有不少人在這三個方面走向極端,看到網上各種疾病表現的描述就主動對號入座,感覺身體有任何不適就反復就醫檢查,明明被確診“沒病”卻無法釋懷。其實,他們的確有“病”,一種叫做“疑病癥”的嚴重精神病。這種軀體形式障礙可以摧毀患者的生活,還浪費大量社會醫療資源。對此,精神心理專家支招稱,除了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之外,患者還要意識到“網絡醫生”容易誤導,不可對號入座自行診斷疾病。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主任王德民 文/廣州日報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網絡醫生”:個人癥狀和胃癌每一條都對得上 32歲的武漢男子黃新(化名)在一年多前初為人父,身體卻開始消瘦,胃口變差,經常抱怨“吃不下”,便到附近的社區醫院看病,醫生診斷其為淺表性胃炎,開了點藥。他服藥后覺得毫無療效,于是上網搜索,發現自己的癥狀和胃癌每一條都對得上,就到一家二甲醫院要求做檢查,結果顯示正常。可是他還是不信,又到武漢的幾家三甲大醫院檢查……一年來,黃新做了100多次B超,還嘗試了針灸和中藥,可仍感覺毫無改善。最后,醫生推薦他去看精神科,終于找到了病根——原來,妻子分娩時他一直陪伴在旁,被當時的場景嚇倒了,引發了驚恐障礙,后來看了網上的“診斷”入心入肺,就患上了典型的“疑病癥”。 疑病表現:最權威的“沒病”診斷也無法說服患者 很多人終日擔心自己患上了惡疾,或者終有一日死于絕癥。他們關注自己身上出現的任何癥狀,哪怕只是小小的異常:頭痛,就懷疑是腦瘤,咳嗽則意味著肺結核,疲倦就肯定是癌癥了。更奇葩的還有“性病控”、“恐艾癥”等——江蘇一名四肢健全的男子終日擔心自己會變成霍金那樣的“漸凍人”。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主任王德民介紹說,疑病癥多見于青壯年,最常見的是懷疑自己有癌癥、艾滋病等不治之癥或傳染病,其次是懷疑內臟器官有病。但是,他們擔心的疾病并不存在,他們真正患有的病是疑病癥,一種軀體形式障礙。這種患者對自己的健康過度緊張,常常伴發其他精神癥狀如抑郁、焦慮、強迫、恐懼等。 疑病癥的患者稍微感覺不妥就去看醫生,需要醫生、家人、朋友等不斷告訴他們“沒病”。但是,當一個醫生說“我查不出你有病”,他們是不相信的,又去看第二個、第三個醫生,始終不能放心,還埋怨醫生水平不行。王德民稱,即使找到最有水平、最具權威的醫生看,反復做B超、CT等客觀檢查都查不出問題,患者依然是不相信自己“沒病”的,因為他們的“病”其實是病態的心理因素導致的。 疑病癥患者嚴重消耗有限的社會醫療資源,令醫生和周圍的人不勝其煩。他們不但用放大鏡檢查自己的皮膚,求神拜佛希望自己不要死,還喜歡上網搜索疾病資訊,例如搜“癌癥”會出來成千上萬篇文章,他們越看便越覺得自己符合癌癥的表現。美國醫學專家馬修·埃德隆博士稱,現在可穿戴健康設備方興未艾,各種放在身上的探測器不斷收集生理信息,隨時發現健康問題,可催生新型的疑病癥。 有的患者正好相反,千方百計逃避一切讓自己想起疾病的人和事,特別是諱疾忌醫,不希望知道任何壞消息,結果潛在的健康風險“狼來了”,反而耽誤治療。有的患者閉口不談自己的“病”,覺得說出來也沒有人相信,也沒有醫生能夠救自己,徹底陷入絕望,甚至認為“病”是過去自己做錯事的懲罰、報應。 |
相關閱讀:
- [ 03-29]電子煙成學生"新寵"家長憂心 醫生提醒有害健康 跨越海峽的生命大接力 臺胞捐骨髓救廈花季女孩
- [ 03-29]電子煙成學生“新寵”家長憂心 醫生提醒有害健康
- [ 03-28]婦產科男醫生郎景和:醫生更多應給予的是人文關懷
- [ 03-27]中國銀行發行首張醫生職業卡
- [ 03-27]病毒性結膜炎患者增多 醫生:女子應少畫內眼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