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國葬儀式舉行,移靈隊從國會大廈出發,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沿途成千上萬民眾在傾盆大雨中送別。中新社發李洋 攝

當地時間3月29日,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國葬儀式29日舉行,移靈隊已從國會大廈出發,前往舉行國葬禮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圖為李光耀家人抵達國立大學文化中心。
中新網3月30日電 綜合報道,當地時間29日,新加坡為不久前逝世的前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儀式,包括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內的多國政要出席儀式,新加坡各界民眾也在風雨中送李光耀最后一程。李光耀長子、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等10人在國葬儀式上致悼詞。李顯龍在40多分鐘的悼念講話中數度哽咽,稱贊父親“度過了充實及豐碩的一生”。
移靈:民眾沿途守候冒雨送別 鳴21響禮炮
29日,盡管下著傾盆大雨,許多新加坡民眾仍然前來為建國總理李光耀送別。不少新加坡民眾身穿黑衣或白衣,天才剛亮就在移靈路線沿途守候靈柩移靈隊伍的到來,長長的人龍一路綿延15公里。
職總大廈外,許多公眾手持國旗等待;家長們幫孩子穿上雨衣,準備全家人一起送別李光耀。
29日下午約12時30分,移靈隊開始從國會大廈出發,途經舊國會大廈、政府大廈、全國職工總會中心等多個重要地標,到達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全程15.4公里。
移靈隊行進途中,武裝部隊展開對李光耀的敬禮儀式。在大草場上的炮架進行21響禮炮,空軍部隊的精英飛行團隊“黑騎士”也劃過天空。
四架“黑騎士”將在上空以“隕落隊形”(Missing Man Formation)向建國總理致意,其中一架將脫隊往西飛行,象征逝者朝著夕陽的方向隕落。
移靈隊經過濱海大橋時,艦船“堅毅號”和“剛韌號”長鳴三次笛聲,象征對李光耀行三個鞠躬禮,艦上官兵也將向他致以最后敬意。
在過去4天中,有多達45.46萬人前往國會大廈的公眾吊唁處,向李光耀致敬,相等于每小時有6500人。
此外,截至29日上午11時,前往新加坡18個社區吊唁處的公眾已經達到110萬人。國會大廈則已收集13.145萬張吊唁卡。
國葬:多國政要出席 李顯龍含淚致悼詞
下午14時,李光耀國葬儀式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李光耀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榮譽資政吳作棟等十名代表宣讀悼詞。
當天,新加坡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李光耀的親屬等出席國葬。根據新加坡官方當天早些時候發布的消息,24名國際政要和11名李光耀的多年好友出席國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李光耀國葬。
第一個致悼詞的李顯龍,在超過40分鐘的發言中追溯父親一生業績,數度哽咽,眼眶泛紅。
李顯龍說,李光耀密切觀察國際事務,也是一名善于分析局勢的政治家,有效地闡明新加坡的國際立場,擴展戰略空間,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
李顯龍說,雖然這些年來指引我們的明燈熄滅了,但其實不然。“他的人生事跡將啟迪新加坡人和其他人,一代又一代?!彼粲跣录悠氯死^續團結一致,“為繼續發展這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共同努力”。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新加坡前部長及工會、社區領袖等9人也稍后致辭,追悼李光耀的業績。陳慶炎稱,李光耀深信誠實廉潔,是他和建國前輩讓新加坡享有今天的崇高地位。
吳作棟則表示,李光耀是一名良師,時時觀測未來,設想可能出現的挑戰和問題以及制定解決方案,一直是后輩可以依賴的資源和數據庫。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在10名發表悼詞者發言后,代表新加坡全國人民上臺敬獻花圈。在葬禮進行時,新加坡民防部隊啟動公眾警報系統,示意全民為這位建國元勛默哀一分鐘。結束后,警報系統將再次拉響,隨后儀式宣讀信約。
最后,全場把目光投向臺上投射的新加坡國旗飄揚的畫面,新加坡國歌此時響起。長達約兩小時又45分鐘的國葬禮,在新加坡國歌歌聲中結束。
訣別:“李光耀”式強人難再現
國葬儀式結束后,李光耀步上最后一程,其靈柩在儀式結束后運往北部靠近三巴旺空軍基地的萬禮火葬場火化并舉行私人葬禮。至此,這位新加坡建國總理終于入土為安。
作為新加坡的建國總理,李光耀走完了他奮斗的一生。在訣別之日,新加坡開始了另一個時代:一個沒有李光耀、但卻可能會在社會每個環節都感覺到他的印跡的時代。
新加坡媒體評論稱,李光耀不僅把新加坡從無到有發展起來,更打破了“小國無外交”的局限。李光耀離世后,從華盛頓到北京的多國領袖,紛紛在唁文中表達對李光耀的崇高敬意。
就李光耀的離去,評論表示,“李光耀”是一個結合了強勢、高效、法制、秩序、社會平等、公平的符號。現在雖然是一個解構符號的時代,李光耀式的強人“不再可能出現”,符號可能重組,但其中那些讓新加坡成功的價值,卻不應該隨人而失。
評論認為,最后的告別,才能真正檢視李光耀在新加坡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過去一周,數十萬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人,用自發、單純而堅定的行動展示他們對李光耀發自內心的尊重。
而在“后李光耀時代”,悄然異化的精英體制、板結固化的社會結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漸現張力的政治環境,都將成為新加坡新的挑戰。但新加坡媒體認為,可以肯定的是,李光耀留下一個更有條件、更有信心應付任何挑戰的國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