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薄傲己蒙鷳B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边@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為我們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同增進民生福祉的關系提供了重要遵循。陜西省安康市地處漢江中上游和秦巴山腹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屬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近年來,安康市把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確立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有效方式和路徑,讓城鄉環境美、群眾富。
“循環經濟”理念構建產業體系。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過程,循環經濟則是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皽p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是循環經濟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實踐證明,以循環經濟理念構建產業體系是走出將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對立這一傳統認識誤區的有效途徑。安康將構建循環產業體系作為發展的命脈,在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扭轉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推動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在農業生產中,我們綜合利用山、水、人的資源稟賦,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實現了“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在工業生產中,堅持用“循環經濟”理念提升發展支柱工業和傳統工業,近年來成功實施一大批循環產業重大項目,成為支撐安康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環境就是民生,監管必須加強。在長期的發展中我們認識到,任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一時經濟增長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環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保護好這方山水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眾,這是關系發展觀和政績觀的重要問題。另外,安康作為水源地,任何環保紕漏或偶發事件都有可能演變為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問題,必須忠實履行“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大政治責任。因此,我們要破除加強環境監管是以犧牲本地發展為代價的誤區,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作為發揮安康生態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工程來抓。一是加強項目引進和實施過程中的環境監管力度,始終把環境容量、資源利用、節約集約作為企業引進和項目建設的先決條件。二是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動態管理等制度,逐一落實漢江水質、重金屬、大氣、噪聲等重點污染防治責任。全面建立“河長制”,把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條支流、每一個斷面,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以“生態紅利”,促民生改善。貧窮不是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如果不能讓人民得到實惠,就會失去動力和可持續性。因此,我們把富民優先作為民生根本、強市基礎,積極探索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中改善民生的路徑和舉措,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紅利”。為了從根本上消除陜南地區重大自然災害對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隱患,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用十年時間,完成對240萬人的搬遷安頓。我們積極把陜南避災移民搬遷工程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讓更多的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3年來,共搬遷7.5萬戶、28.5萬人,建成集中安置社區789個,相當于轉移了一個中等縣的人口。為了保證“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推行“園區景區帶動群眾興業、資金互助鼓勵家庭創業、以資代勞促進就近就業”的模式,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12萬轉移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徹底斬斷致貧返貧鏈條,3年脫貧28.3萬人。由于把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人民群眾在共享發展成果的同時,自覺自愿地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