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尼建交65周年 華文教育搭建文化交流橋梁
2015-04-03 13:44:42? ?來源: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還有將近4個月,廣東華僑中學的老師葉大劍就要再次踏上印尼的土地,進行為期一年的華文教育支教之旅,這離他上一次到印尼泗水新中三語學校當華文老師僅相隔一年的時間。談及此次再次申請赴印,他說,那時離開的時候,就答應了孩子們,還會再回來:“低年級的同學在我走的時候,他們都問,葉老師,你要走了?什么時候再來?我就跟他們說,明年再來。有一些在當地的學生家長和學校的董事,都會問,葉老師,您什么時候再來,我都跟他們說明年再來。” 與此同時,遠在印尼中爪哇省馬吉郎的培德三語國民學校的張明華將在兩個月后結束為期一年的華文教育工作,返回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一小學繼續語文教學工作。雖然家中女兒才上小學三年級,正是需要父母陪伴成長的時候,但家里人的巨大支持給了這位年輕的女教師更多的力量,走出國門,傳播中華文化:“給我最大支持的莫過于我的家婆。當時學校校長通知我們有這樣一件事(到印尼做華文教育老師),我就和我家婆說了。本來自己沒想著要來的,結果家婆一聽,就對我說,乘年輕,想去就去做。我一聽她這么支持我,就和我先生說,先生也同意了。” 張明華說,當時決定到印尼的時候,女兒已經8歲,在上小學二年級。她覺得自己已經幫她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剛好離開一年,也能讓她變得更加獨立。 如葉大劍、張明華這樣的華文教師并不是少數。據廣東省僑務辦公室數據顯示,自2004年接受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委托,派遣華文教師赴海外任教的人數已達823名,其中絕大部分派往印尼。他們在印尼的三語學校從口語、聽力、書寫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對孩子們進行授課。 據張明華介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印尼從2000年才開始對部分學校開放華語教學,加上中印(尼)語言差異較大,印尼孩子學習中文并不容易:“漢語的四聲對于他們來說也很難,他們沒有聲調的概念。他們說的中文,剛開始的時候我聽不懂。在印尼的大城市,中文教學做得還是不錯的,但馬吉郎是個小城市,三語國民學校只有一間,整個城市的中文水平不高。他們不會(中文)是正常的,能讓他們學會一點就已經是賺了。” 與這些走出國門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老師相對應的是一群從印尼來中國學習“華語教學”的印尼本地人。自2004年始,廣東已舉辦十一期華文幼師培訓班,共有747名學員順利結業。他們大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以印尼為主。這些學員不少已經成長為海外當地的幼教中堅力量,受到海外華社和華文教育機構的廣泛好評。正在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學習的梁鑫銘也將于今年6月結束為期一年的學習生活,回到印尼當地服務華文教育工作。 今年25歲的梁鑫銘說自己對廣東并不陌生,他是第四代的印尼華裔,小時候聽到爺爺說的都是廣東話。說起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梁鑫銘說小時候爺爺都愛和他講《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激發了他對中國歷史的濃厚的興趣。初到中國的時候,他有機會去了一趟長沙,他說那是《三國演義》里“關公戰長沙”提到的地方,如果有機會還想去一趟赤壁:“我的爺爺也是一個中國文化迷。我小的時候,爺爺都跟我講中國地故事,特別是《三國演義》。所以我對中國的歷史很感興趣,并愛上了它。一到長沙,我就想到了關公戰長沙的故事。我還想去赤壁,還想去成都、洛陽。我對中國的漢字特別感興趣,也是因為爺爺給我看了他寫的書法。” 在廣州的這一年里,這批來自印尼華裔,通過聽、說、讀、寫等基礎課程以及語言教學法、幼兒心理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把中國的漢字、語言、文化盡可能多的帶回印尼當地的幼兒園。梁鑫銘說,如果可能的話,他計劃在他所在的城市,開設一所三語幼兒園,那將是那個地區第一所有漢語教學的幼兒園。(譚錚) |
相關閱讀:
- [ 04-03]ISIS滲入印尼校園教科書 鼓吹“殺掉異教徒”
- [ 04-03]印尼疑發現最古老金字塔 或建于2萬年前(組圖)
- [ 04-01]印尼東部海域發生6.0級地震
- [ 04-01]印尼4月起放寬外資準入條件
- [ 03-31]印尼警方燒毀3.3噸大麻 處理不當全城人誤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