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又到一年清明時。感恩懷德,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的優良傳統。對于家庭來說,先人不能忘;對于民族來說,逝去的英雄,定當永遠銘記。
不忘烈士拋忠骨,民族復興慰英魂。英烈們曾為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因為種種原因,他們中間有些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但是后人沒有忘卻,他們的英雄事跡也不會被歷史的塵埃湮沒。近日,多地老人數十年如一日保護烈士陵園、為烈士守墓的感人事跡再次在媒體上集中涌現。為了信念,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雖年事已高,但義無反顧為英烈守靈掃墓;為了理想,他們有意將守靈的接力棒世代相傳。

4月1日,長沙縣春華鎮金鼎山村,年近七旬的劉金國老人正在清除無名抗日烈士墓前的雜草,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祭掃做準備。
湖南長沙:老人義務打理無名抗日將士墓地數十年
1965年在田間勞作的劉老發現了兩塊刻有“陣亡將士”字樣的墓碑,由于當時是敏感時期,他將墓碑埋在了遠處,默默保存起來,家人都不知道。后來這塊山林地分給了劉家,2009年,老人出資將墓碑安置在原處。此后他又在山間尋到了另外幾塊墓碑,準備在清明節前恢復起來。 >>>

張悍華為烈士守靈20年
江蘇沛縣:八旬退休教師張悍華為烈士守靈20年
今年87歲的張悍華,是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鹿樓鎮高彭村的一位退休教師。從1995年開始,他承擔起陵園的守護工作,就像平時上班一樣,他每天早上八點鐘就會準時出現在烈士陵園里,風雨無阻地守護著沛縣革命烈士陵園長達20年。
“平時我坐在烈士的墓前和他們聊天,烈士雖然找不到家,有我的陪伴他們也不會孤單,我一定會為烈士們好好服務!”張悍華說。年事已高的老人也擔心過,若有一天自己走不動了誰來維護烈士陵園。現在經過老人的勸說,二兒子已經同意接班。>>>

北京延慶:大莊科鄉村民默默堅守無名烈士墓50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延慶大莊科鄉董家溝村的宋金海都忘不了一件事——到村西頭的山洼里給四位無名烈士掃墓。今年68歲的宋金海,已默默堅守了50年。
“18歲那年,我娘跟我說,村西有四座無名烈士墓,每年清明讓我想著去給添幾鍬土,不然時間久了墳沒了,大伙兒也就把他們忘了。”就是這一句簡單提醒,變成了宋金海一生的堅守。老宋大半輩子給無名烈士掃墓這件事,村里人也是近兩年才知道,大伙都為他豎起了大拇指。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的父老鄉親都會在春節、清明、農歷十月初一“送寒衣”等節令給無名烈士掃墓、添土,表達對逝者的敬仰與哀思。去年6月,大莊科鄉和延慶縣民政局還出資重新修整了無名烈士墓,9月30日公祭日當天為烈士們立了墓碑。 >>>

4月1日,梅發勝在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擦拭無名烈士墓碑。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安徽定遠:4位老人70年愛心接力 守護700多位無名烈士墓
從1945年開始,家住定遠縣倉鎮觀寺村烈士墓群附近的楊文秀老人開始義務守護墓地近半個世紀。此后,劉玉營、梅發勝兩位老人先后接力承擔起義務守護烈士陵園的任務。如今,梅發勝老人也已72歲,考慮到老人的身體原因,曾經擔任觀寺村書記的朱世文開始和梅發勝一起義務守墓。據梅發勝介紹,1944年至1945年期間,700多名新四軍官兵在抗日戰役中犧牲后被安葬在此,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墳墓前記錄著烈士姓名和籍貫的木牌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幾代人對烈士事跡的記憶與緬懷從未湮滅。如今,為了更好地守護烈士墓園,梅發勝和朱世文把家安在了陵園里,清洗墓碑、清理雜草成為他們每天的任務。作為革命教育基地,每到清明節前后,一些中小學校、機關單位便會組織學生和黨員干部前來參觀和掃墓,守墓老會為他們講述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梅發勝老人說,守護烈士墓園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身體允許,他會和“接班人”朱世文一起繼續守護下去。 >>>

張玉山經常與烈士對話。
黑龍江哈爾濱:66歲老人義務守陵28年 幫3烈士尋到親人
輕輕拭去墓碑上的積雪,重重讀出烈士的名字……雖然這樣的動作已經重復了28年,但66歲的張玉山仍然有些激動,哆嗦著嘴唇,“親人找不到他們了,我不能再讓他們埋沒”。
這個個頭兒不高但聲音洪亮的老人,8個月大喪母,后來卻成了哈爾濱市賓縣糖坊鎮的首富,只是28年前的那個“義務守陵”的決定,搭進了他全部家產,“老婆子跟著我得了病,也算搭進去了”。
如今,陵園修葺一新,枝繁葉茂,尋到的烈士親人已經前來祭奠,而他卻變老變窮了。至今無怨無悔的他希望:如果有那么一天,也把我埋在烈士身邊,繼續守護著他們。 >>>

安徽銅陵:老人默默守護烈士墓三十年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在深山默默守護烈士墓近30年的葉官山老人更加忙碌,清掃樹葉、擦洗墓碑、澆灌花草樹木,迎接前來掃墓的一批批學生。
1985年4月,在當地21位離退休老同志倡議捐助下,銅陵縣鐘鳴鎮政府在水龍山下為抗日戰爭時期與日寇作戰而犧牲的30位新四軍先烈建成水龍烈士墓。葉官山是烈士墓所在村當年唯一的一名共產黨員,他主動義務守護烈士墓,并自費在墓地周圍栽種花草樹木。葉官山每天為祭掃烈士墓的各界人士送茶送水,清掃墓地,擦洗墓碑。近30年過去了,這里烈士墓的大理石墓碑、紅色墓志銘,嶄新如初。 >>>

陳祖成老人隔三差五就要清理烈士墓前的灰塵。
福建寧德:八旬老人堅持祭奠先烈64年 自籌30萬建烈士陵園
64年前,少年跪在烈士血肉模糊的遺體前許下一句諾言。半個多世紀過去,盡管少年郎已成白發老人,承諾依然在心。他翻山越嶺尋骸骨,籌資金守工地,建成島上唯一一座革命烈士陵園。
如今每隔幾天,老人就要去烈士陵園,細心地擦拭著墓碑,而后坐下,向他們講述著生活的變化。上炷香,那是不能忘卻的記憶;獻簇花,那是老人最真的情義。80歲的陳祖成老人,用時間書寫著一種蕩氣回腸的信念:英雄無絕唱。記住烈士,是我們的良知所在,也是共同的責任。 >>>

艾買爾·依提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留影。
新疆:退伍老兵艾買爾堅守烈士墓地45載
今年76歲的艾買爾·依提老人,1960年參軍入伍,參加了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光榮退伍后,他當了一名中學校長。1970年,當葉城烈士陵園招募守墓人時,他毅然放棄了校長職務,當了一名守墓人。這一守就是35年,直到2005年大兒子艾尼瓦爾接過了他的班。退休后,他也經常過來陪戰友說說話,每逢重大節日,他就會早早地過來幫著打掃衛生,為前來祭奠的觀眾講講先烈的故事。>>>
2014年9月29日,衡陽縣洪市鎮余田村,86歲的廖哲偉老人拄著拐杖,站在洪市烈士紀念碑前。圖/瀟湘晨報記者華劍
湖南衡陽:86歲老人義務為烈士守陵 為重修烈士墓奔走17年
衡陽縣洪市鎮余田村S210省道旁,一座依山而建的烈士墓園掩埋著281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骨骸,立碑的時間卻是在2013年清明。
1949年農歷八月十一,解放軍四野49軍162師485團2營官兵阻擊白崇禧部,在洪市鎮天柱峰下大戰三天三夜,281人壯烈犧牲。事后當地百姓自發收殮,將烈士分葬6處。硝煙散去,分葬在6處的烈士墓卻一直無人照料,以至荒草掩埋。直到2009年,在當地退休干部廖哲偉的努力下,6處墓廬才合葬一處,并建成了現在的“洪市烈士公園”。
退休以后,廖哲偉有空就會去6處墓地拾掇除草,后來還在每處墓地前立了塊碑。他說,前前后后花了四千多塊錢,每一塊碑上都刻著“衡寶戰役第四野戰軍洪市戰場犧牲烈士”。記者了解到,除一名陳慶芬烈士有名有姓,其余280名烈士至今仍無法核實姓名。 >>>
河北巨鹿:退休干部55載守護烈士墓 奔波多年為烈士尋親
“眼看著清明節就要到了,我得來看看烈士,祭掃祭掃。”4月2日,巨鹿縣退休干部、苗莊村村民苗明文,一大早就帶著同村村民苗根勝等人,拿著鐵锨、掃帚等工具,步行十幾分鐘,來到位于該村西南的無名烈士墓。這座公墓占地一畝多,曾埋葬著50位無名烈士,被當地群眾稱為“八路墳”,后來陸續有35位烈士遺骨被家屬遷走,目前仍有15名八路軍戰士長眠于此。
自1960年開始,老苗堅持每年來這里修整墳頭、清理雜草雜物。55年來,在苗明文和鄉親們的悉心守護下,無名烈士墓幽靜整潔,一座紀念碑巍然屹立,松柏環抱中15座墳頭,讓人肅然起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巨北戰役在巨鹿縣打響,執行閻橋伏擊戰的八路軍戰士殲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但50名戰士英勇犧牲,犧牲后埋葬在苗莊村西南……”提起無名烈士墓,滿頭銀發、已77歲高齡的老苗如數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