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歷史 永遠的記憶——中國人民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英烈祭
2015-04-04 13:45:58??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陳暉 |
分享到:
|
圖為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的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一角(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銘記 1942年9月1日,一個名叫鐘國勝的騰沖農民趕集時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后來,他干脆去掉金字旁,改名“中國勝”。 中國勝個子高大,作戰勇猛。1943年6月,黃泥坎阻擊戰,中國勝吼聲如雷,用集束手榴彈炸癱一輛日軍裝甲車后,壯烈犧牲。 中國勝沒能等到兩年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而抗戰勝利70年后的今天,人們仍記得他的名字。 清明前夕,在平型關,在臺兒莊,在宛平城,在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在東北大地,在上海、南京、武漢、南昌、長沙、常德、衡陽、桂林、騰沖、龍陵……在所有曾經爆發過激烈戰斗、灑滿烈士鮮血的中國大地上,或繁花生樹,或綠染柳梢,處處已是春的氣息。 英烈已融入大地,但歷史,始終醒目地存在:密林中的戰壕,城墻上的彈孔,親人無盡的思念,老兵一生的回憶,還有政府和民間對歷史的尋找、研究和尊重。 黃殿軍,今年93歲,東北抗聯第二軍唯一幸存老兵,家住吉林省靖宇縣龍泉鎮。他最遺憾的是,年事已高,臥床不起,今年清明不能換上抗聯舊軍裝到東北抗聯主要領導人之一楊靖宇殉國地祭奠了。 老人清楚記得楊靖宇的模樣:大個子,寬肩膀,特別魁梧,說話嗓門也大,“楊司令一點官架子都沒有,常摸著我的腦袋說:‘哎,這小黃孩子!’”他同樣清楚記得楊司令犧牲的情景:1940年2月底,日本飛機撒下小報,揀起來一看是楊靖宇的頭像,大意是:你們司令叫我們打死了,你們沒有出路了,趕緊投降吧。 回憶至此,老人開始哽咽:“在我們心里,楊司令是打不死的。”可是幾天后,他和戰友們進城時,親眼看到了楊司令的頭顱被掛在城墻上,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到藏身地,戰友們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從那以后,黃殿軍再也沒有走出過這大山一步,他離不開和楊司令一起戰斗過的土地,他要為戰友們守候著。他常常告訴自己的子女,父輩受過的苦、遭過的罪,后人無法想象,但后人不能忘記,“和那些犧牲的戰友們比起來,我很幸運,這么好的日子我享受到了……” 一個人的記憶,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是一樣的。有自己的記憶,才能不斷成長;有民族的記憶,才會牢記歷史不再挨打。 “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這是銘刻在建川博物館的兩句話。館長樊建川兼任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這些年來傾盡所有,收集了兩百余萬件抗戰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上百件。他說:“在收藏抗戰文物的過程中,我接觸到它們僵硬外殼下活躍的生命,聽到它們用不同的方言講述的故事,我被它們牽引著在抗戰的風云中飄蕩著,激動、悲憤、哀嘆的情緒時時纏繞著我……我們要尊重每一個為民族解放而做出犧牲的先輩!” 記者采訪時,一群參加清明節活動的中學生,正在建川博物館“壯士廣場”宣誓。16歲的常思危,來自成都七中八一學校,他的父親是一名軍人,長年在西藏,父子見面很少,他有些怨恨父親,但這一次,壯士廣場鐵骨錚錚的雕像,卻讓他對父親多了一些理解,“一個為國家守衛邊疆的軍人,是很榮耀的!” 這個清明節,我們為先烈默哀,向歷史致敬! 銘記歷史,銘記先烈,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記憶,是我們這個民族前行途中的坐標和紀念碑。(新華社記者肖春飛、童方、李亞紅、俞菀、李萌、張穎、黃浩銘) |
相關閱讀:
- [ 03-26]中國人民大學:連續八天春假引發各界紛紛點贊
- [ 03-25]中國人民大學放八天“春假” 師生們曬“幸福感”
- [ 03-22]第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舉行
- [ 03-02]中國人民大學恢復自主招生 邀請第三方參與選拔監督
- [ 02-18]潘基文用中文祝中國人民和全球華人“羊年快樂”
- [ 02-27]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推動世界治理思想變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