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有國人懷舊德,一腔熱血祭先人。臨近清明節,網上祭英烈熱了起來。然而,在此類網站點擊量持續攀升的同時,一些現象也發人深省。 清明節前,在異鄉工作的網友“穆克風雷”上網搜了一圈,想找一找能夠祭奠家鄉英烈的網上平臺,卻一無所獲。 “離我家老房子不遠處就有一座烈士陵園,我是聽著英烈的故事長大的。我連續幾年想通過網絡遙祭他們,都沒有如愿。”“穆克風雷”說。 據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數據,全國建立了2.5萬座烈士紀念設施,設立4151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遺憾的是,這些設施和單位有很多目前在網絡上無跡可尋。 網友“精彩生活”坦言,自己在網上祭奠平臺上的體驗很不精彩:“我常用的幾個門戶網站要么沒有祭奠平臺,要么頁面設計制作很敷衍,內容籠統,錯漏不少,登錄入口也‘藏’在不起眼的位置。” 3年前,在網友“冬日”的家鄉,一座軍史博物館開設了英烈祭奠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的烈士名錄中,“冬日”找到了一位自己的親人。讓他有些失望的是,3年來,這個平臺始終是“老面孔”,網頁風格和內容一點兒沒變,那位親人的信息至今只有寥寥數十字。 當然,網上也有諸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遼沈戰役紀念館”“董存瑞烈士陵園”等維護較好的英烈紀念網站。“冀東烈士陵園網”頁面精美,對每名烈士的生平事跡介紹得都很詳細,還建立了互動專區。 調查中,還有網友反映,不少祭奠平臺缺乏宣傳推介,知名度不高,自己想到網上祭奠,卻不知道去哪兒找。某祭奠網站設計新穎,但年訪問量卻只有1.7萬人次左右,多位網友接受采訪時表示未聽說過該網站。 與傳統的祭掃方式相比,網上祭奠英烈方便快捷,不受時空限制,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本該發揮更大作用,但目前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發展的“絆腳石”究竟有哪些? ——管理部門觀念滯后。一些英烈紀念館重網下輕網上,管理者認為“有沒有網站影響不大”;缺乏相關技術和人才,又不愿花精力與其他網站合作,大量珍貴的史料、實物都只能在實體紀念館內見到,沒有轉化為數字化資源。 ——缺乏持續有效的管理。不少網上祭奠平臺投入的人力、物力微乎其微,一些平臺甚至沒有專人負責更新維護,網絡設備老化,技術陳舊,早已不能冠之以“新形式”。 ——內容建設力度不足。一些祭奠平臺設置有不錯的祭奠功能,但其中許多英烈有名字無事跡、有簡介無照片,形式缺乏創新。網友“空穴來風”說:“我們祭奠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犧牲者。了解他們的犧牲經過,是對內心的再次觸動,是對靈魂的一次滌蕩。” ——商業網站缺乏參與熱情。商業網站用戶數量巨大,技術創新和策劃能力強,但由于缺乏商業利益刺激,對網上祭奠英烈等公益性質的網絡項目參與熱情不高。只有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才能更好地調動這些網站參與。 近日,中央網信辦、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通知,在清明節期間集中開展“清明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該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在線上獻花留言、網絡文化產品編創推廣的同時,要求基層團組織在線下開展祭掃烈士陵園、革命歷史講座、英烈事跡展覽等紀念活動,使青年普遍接受一次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采訪中,南京政治學院副教授劉永昶認為,在政府主導的同時,應多鼓勵民間力量參與:“不少網友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將對英烈的懷念轉化為文字,情真意切。應該把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力量匯聚起來,推動網上祭拜英烈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劉永昶還認為:“功夫要下在平時,將重要節日與平時的祭奠和緬懷相結合。”網友“大東海”建議將各地烈士陵園和相關紀念館的資源加以整合,設立網絡祭奠平臺的公共入口,以三維地圖的形式呈現。網友點擊相應位置或輸入地名、人名等檢索信息,就能進入相關頁面。這樣,在史料挖掘、品牌推廣、活動策劃等方面,也能形成合力。 此外,不少網友對網絡祭奠平臺運用更多新技術、增強互動性也充滿期待。國家公祭網于去年7月6日上線,9個月時間已有915萬人次在線公祭。國家公祭網除在線公祭外,還有戰爭戰役簡介、祭拜知識等多項內容。某部90后戰士曾祥入伍前訪問過該網站。他說,希望網上祭奠平臺不斷推陳出新,多引入視頻、3D場景、互動游戲和知識問答等元素,吸引更多青年關注。 (《解放軍報》2015年4月3日 11版) |
相關閱讀:
- [ 04-04]清明探源(小貼士)
- [ 04-04]清明假期北方大風降溫明顯 南方6省有大到暴雨
- [ 04-04]明天35℃福州迎史上最熱清明節 下周降雨氣溫回落
- [ 04-04]今明持續高溫掃墓注意防曬 小長假最后1天全省雷雨 清明后天氣劇變
- [ 04-04]清明期間萬壽園將迎12萬祭掃者 5日迎來人流高峰
- [ 04-04]2015年清明節漳州站增開動車方案出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