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日前,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世。在李光耀去世后,一位中國老人傷心哭泣的照片登上了一些媒體頭版。她,就是曾在李光耀家里做工40多年的歐陽煥燕姑太。 在廣東地區,有這樣一群老人,別人稱呼她們為“姑婆”、“姑太”,她們都已是耄耋高齡或已過百歲,卻終身未嫁。她們,就是中國最后的自梳女。 過去廣東珠三角等地女子出嫁,要由母親為她束起發髻。而有些女性,決心不嫁,就舉行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發髻,表示要自立、獨立,并且永不嫁人,獨身終老。 如今,已經沒有新的自梳女,2011年一份數據顯示,明確登記在冊的自梳女不足50人。當初,她們為何選擇終身不嫁?一生走到此,她們后悔當初的選擇嗎?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進廣東順德均安鎮沙頭村,探訪自梳女的故事。 拉開兩扇老式對開木門,黃月蓉姑太迎我們進院子、進屋。老人家有些駝背了,拉拉身上的暗花上衣,和我們說特意換了新衣服,拍照能顯得年輕一點。 她今年90歲了,一個人住在這里。 “一梳福、二梳壽、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堅心、六梳金蘭姐妹相愛、七梳大吉大利、八梳無難無災……” 如今,黃月蓉的頭發已經剪短,帶著發箍,梳得整齊。至于這首自梳時要念起的歌謠,她說如今都記不清了。 黃月蓉:自梳啊,那個時候我有一條辮子的。就自己買了只雞,買把剪刀,買把尺。我就這樣拜了神,自己念念有詞:“今天我梳起了,做大人了,不結婚了”。 據《順德縣志》記載,順德自梳女起于清末,盛于民初。那時候,順德蠶絲業發達,一些女性做工能夠自食其力,又不甘受傳統婚姻的束縛和壓迫,決定終生不嫁。 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婦女研究中心主任曾小瑛說,自梳是當時一些女性自立自強,卻又無奈的選擇: 曾小瑛:當時有一首歌謠就是唱,做人新抱(媳婦),甚艱難,很艱難。所以當時女性受不平等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她們很多人那時候不愿意去嫁人。那她要出去勞動,去賺錢的話,嫁了人才能夠出去外面。被迫無奈,她就只能自梳。 被時代的大潮裹挾,順德不少女性選擇“自梳”,并外出到廣州、新加坡等地打工。 黃月蓉:不想結婚,心思都沒向這邊想的。就想著做工賺錢、賺錢。 現在,黃月蓉右手無名指上套著一枚白金戒指。除了戴著好看,它再沒別的意義: 黃月蓉:哪有人追我。我都是躲起來做工,沒有人追的。我都不向往結婚的。不知道為什么當時沒有想到要嫁人的。我就只想著做工掙錢,顧著家里。所以說,我們傻啊。 大部分自梳女,背井離鄉,打工掙錢,自己省吃儉用,把大部分錢寄回家鄉,給家里的哥哥弟弟蓋房子、改善生活。可她們大多數人卻并不在外給自己買房子。老了想著還是要回鄉。 黃月蓉:姐姐去世很多年了。死了骨灰要撒到海里。她整天想著這里、想著家鄉,把骨灰撒進海里,那就經常都會漂回來沙頭村啊。 多數在外打工的自梳女到人家里做傭人,煮飯、帶小孩。有的家庭里,兩代人都是由這些姑婆帶大的。 但這一生,因為自梳、不結婚,姑婆們帶大了很多別人的孩子,自己卻沒能有一兒半女。 采訪中,黃月蓉姑太看著我們坐在那兒,說前兩天她有6個侄女、外甥來,也都坐在這里,坐滿了,她好高興,但他們只回來3天就走了。 黃月蓉:我聽到很多女孩現在十幾歲就說不要結婚,結了婚有的男的又不愛她。那我說,現在她們結婚就好了。但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有的男人也是很好的,很疼太太的。你們也要疼太太啊。 “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媳婦)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晚),眼淚未干入下間(廚房)……” 為了大家庭的生計,自梳女背井離鄉一輩子,她們有著怎樣的打工經歷?年老落葉歸根,卻無子女養老。當她們老了,要怎樣生活?明天,繼續走進中國最后一批自梳女。(記者劉飛 鄭澍 實習記者鄧詩如) |
相關閱讀:
- [ 03-26]陪伴李光耀40年的自梳女
- [ 03-24]中國最后的“自梳女”
- [ 03-20]探訪中國最后一批自梳女終身不嫁 曾赴南洋打工
- [ 02-18]原創話劇《自梳女》聚焦女性命運
- [ 10-15]嶺南寫真:中國最后一批自梳女東莞安度晚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