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效應顯 清明祭奠多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清明采訪見聞 清明,南京,陰雨連綿。 手捧菊花、重溫歷史、沉痛悼念……在這個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迎來如流的參觀者和悼念者。據統計,進入4月紀念館日均參觀和悼念人次近5萬,清明當日高達11.2萬人次,創下歷年新高。 “哭墻”前的悼念 5日早晨,飄零了一早的細雨忽然停了。 “親愛的媽媽,兒子和家人現在過得很好,你安息吧!”82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佘子清跪在紀念館的“哭墻”前,邊流淚邊向母親告慰。 這是首個國家公祭日后的第一個清明。 3月31日至4月5日,記者連續6天在紀念館采訪。盡管上午8點半才正式開館,但每天不到7點,紀念館1號門前便排起了長長的參觀隊伍;由于前來祭拜的人數太多,哭墻前的鮮花必須每隔兩小時就清空一次。 前來參觀的游客,或在史料陳列館感受這場人類的浩劫,或在公祭鼎與和平大鐘前留影紀念,或在萬人坑遺址和祭壇為死者默哀。今年一季度紀念館已經吸引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新疆等26個省區市80多個城市的團隊前來參觀悼念。 4月2日,揚州樹人中學的師生參觀結束后,在祭奠廣場的集體宣誓聲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該校一位班主任老師介紹,清明期間集體參觀,就是為了讓大家實地接受歷史教育,更深體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公祭效應促觀眾激增 “這是國家公祭日帶來的效應。”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盡管去年因籌備公祭儀式閉館一個月,但全年參觀人數仍然超過800萬人次,同比增長30%。今年一季度,參觀人數達147.9萬人次,同比增長近一倍。 參觀人數的跳躍式增長,進一步表明公祭日的設立深得民心,高規格的公祭儀式產生了極強的正能量,促民眾回溯歷史、不忘屈辱。 南京中旅導游吳丹丹告訴記者:“公祭日大大提高了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普及程度,以往一季度是淡季,但現在‘淡季不淡’;游客們過去‘到此一游’,現在常會不斷提問。” 國家公祭的舉行,在國際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首個公祭日以來,美國、日本、韓國、捷克、新加坡等52個國家和地區的4210人次國外公眾前來參觀。其中,日本團隊有9個。 17歲的日本高中生橫山貴大說:“中國的國家公祭日讓很多日本年輕人第一次聽說了南京大屠殺。我到這里看到了實物和史實,心里深深地刺痛。” 4月3日,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參觀了紀念館。他在留言簿上留言道:“永志不忘。避免此類大屠殺在未來再度發生。向受害者致意!”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 4月3日,日本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植樹訪華團第30次來到紀念館舉行植樹悼念活動,表達日本國民對侵華戰爭的反省和懺悔。年齡最大的團員已經83歲高齡,最小的剛滿18歲。 據悉,30年來已陸續有1000多名日本植樹訪華團友好人士在南京種下5萬多棵象征著和平的友誼之樹。而訪華團中的團員也是一代代地傳承:岡崎嘉平太先生去世了,他的妻子、兒女手捧老人的遺像,接著來南京贖罪。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無論對英烈還是遇難同胞,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朱成山說,無論是日本植樹訪華團的贖罪傳承,還是中國人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記憶傳承,都要靠一代一代人身體力行。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紀念館,通過實地參觀重溫殘酷的歷史,才會愈加珍惜和平。將反對戰爭的記憶延續下去,才是對逝去同胞最好的告慰。(記者蔣芳、蔡玉高)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