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用哪些名言典故說“落實”?
2015-04-09 14:18:00??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編者按】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設“學習典故”欄目,對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名言典故作匯總梳理,分專題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出處】清代鄭燮(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p> 【注釋】竹石:生長在石縫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來。破巖:破裂的巖石。磨:折磨、挫折。擊:打擊。堅勁:堅韌、剛勁。任:任憑。爾:你。 【解說】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是說扎根在破巖中的竹子,任憑來自各方的狂風猛刮擊打,仍然堅定強勁。作者贊美竹石這種堅定頑強的精神,隱喻了自己的風骨。后常被用來形容立場堅定和在艱難困苦面前不動搖的意志。 引自《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2012年11月15日) 2.有志者事竟成 【出處】南朝范曄《后漢書·耿弇(yǎn)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注釋】落落:形容孤高。 【解說】將軍從前在南陽的時候就提出了這項重大的計策,常感覺無人理解而難以實現,如今看來,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會成功啊! 引自《促進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2013年6月5日),《人民日報》2013年6月7日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出處】《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注釋】毫末:形容極細微的東西,此處指嫩芽小苗。 【解說】那合抱粗的大樹,成長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臺,由一塊塊細土壘成;那千里之遙的行程,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和耐性,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引自《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 4.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出處】北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臣聞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p> 【注釋】時:時機。蹈:踏。機:機會,機遇。 【解說】來到了一定不要放棄的是時運,遇到了一定不要錯失的是機會。說明機會難得,不能錯過,多用來告誡人們抓住機會以成就事業。 5.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出處】《老子·第六十三章》:“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釋】圖:圖謀,謀劃。為:完成,成就。作:興起,發生。 【解說】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說的是做任何事情必須從基礎入手,及早抓緊有利時機做好準備,而且要認真對待,不可麻痹大意。 4、5引自《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6.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解說】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前進就要后退。 7.積跬步致千里 【出處】《荀子·勸學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p> 【注釋】跬(kuǐ):半步(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 【解說】不一步一步積累,就無法行程千里;沒有小溪小河的積累,就無法匯聚成大海。引申為如果做事不從一點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8.知之不難,行之不易 【出處】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征伐》:“貞觀二十二年,軍旅亟動,宮室互興,百姓頗有勞弊。充容徐氏上疏諫曰:‘……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著,體逸于時安。’” 【解說】知道這樣的道理并不難,但付諸行動卻不容易。 6、7、8引自《在山東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8日) 9.不用揚鞭自奮蹄 【出處】臧克家《老黃?!罚骸皦K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p> 【解說】老黃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時光的寶貴,不用鞭子催促也會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引自《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10.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十一》:“吳知先問‘過則勿憚改’。曰:‘程子所謂“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曲折專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壞了兩日事;明日不改,是壞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憚難,過了日子?!瘯r舉錄云:‘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注釋】憚:害怕。吳知先、時舉:朱熹的學生。 【解說】吳知先問“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的問題。朱熹回答說:“程頤所說的‘知道自己的缺點應該快點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發展’,最難的就是在‘速改’兩字上用力。如果知道自己的缺點,今天卻不改正,那就會耽誤兩天的事;如果明天還不改正,就會耽誤四天的事?,F在很多的人有畏難情緒,混日子。”時舉記錄:“最重要的是在‘速’字上下功夫。”此段為朱熹與其學生的對話,說的是知道自己有缺點,就要抓緊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說立行、馬上就改。 引自《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 11.知行合一 【注釋】知:知識、理論。行:行動。合一:統一。 【解說】“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引自《特殊的朋友,共贏的伙伴》——在法國《費加羅報》的署名文章(2014年3月25日),《人民日報》2014年3月26日 12.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處】《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搜阅┞分y?!?/p> 【解說】一百里的行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越要認真對待、努力去做。 13.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出處】北朝齊劉晝《劉子·崇學》:“故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p> 【注釋】為:指堆、造?;?開始于。簣:竹制的容器。峭:陡直的巖壁。三寸之坎:喻很淺的小坑。就:成。萬仞:喻極深,仞,古代計量單位。 【解說】堆山的人,從堆一筐泥土開始,最后堆成陡高的峭壁;鑿井的人,從挖很淺的土坑開始,最后挖成萬丈的深井。 12、13引自《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14.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務勝殘去虐,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p> 【注釋】仰:放在動詞前,表示恭敬。睿旨:尊稱皇帝詔令。匿瑕:掩藏缺點,指包容。 【解說】指的是時機難得不可錯失,錯失了就不會再有。比喻要善于抓住機遇。 1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荀子·勸學》。 【注釋】騏驥:指駿馬,好馬。駑馬:指劣馬,走不快的馬。鍥:用刀子刻。鏤:雕刻。 【解說】駿馬一躍,也不會達到十步;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遠;雕刻東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會折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屬和石頭都可以雕空。 14、15引自《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 16.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出處】南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赘衅湟?,還卒業。” 【注釋】老媼:老婆婆。鐵杵:鐵棒。卒業:完成學業。 【解說】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引自《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致辭(2014年7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7月10日 17.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解說】高樓的建成不能依靠一根木材,寬闊的大海不是依靠一條河流的匯入。 18.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解說】努力去做的人常??梢猿晒?,不倦前行的人常??梢缘竭_目的地。 17、18引自《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2014年9月22日 來源:《秘書工作》雜志 (文/ 長允 曉東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辦公廳) |
相關閱讀:
- [ 04-09]習近平“治縣觀”:建好“一線指揮部” 縣委書記須“四有”
- [ 04-08]習近平同越共中央總書記會談
- [ 04-08]特別關注:習近平點名稱贊過哪些縣委書記
- [ 04-07]習近平就傳承和發揚青奧會寶貴財富作出重要指示
- [ 04-03]經習近平主席批準 總政治部印發《關于在黨委領導工作中貫徹落實戰斗力標準的意見》
- [ 04-03]習近平: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