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四月,蜀中大地綠意盎然。
在一片片綠樹的掩映中,“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區的一座座重建新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4月9日,蘆山縣青龍場村,忙著新房裝修的受災群眾用喬遷新居的喜悅歡迎著四方來賓,“我們的設計都是可以接待游客的,每戶能提供一到兩個房間,歡迎大家來重建后的災區走一走,看一看。”成都援建青龍場村河心工作組組長王森介紹說,該村的農房重建和大多數災區重建房一樣,大都采用了農旅結合的模式,“讓農戶住進來,門前可種茶,樓上可接待,立馬就有產業上手,保證輸血和造血兩種功能的結合。”
同日,雨后初晴的陽光照進蘆山產業集中區,身高不足1米的32歲殘疾員工王學彬正靠著自制的木踏板踩著縫紉機,做著上拉鏈、縫衣褲包的工作。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讓他對現在的生活充滿了激情,“我們這里的員工最高可以拿到四五千一個月。”
立足現實、提升提質、著眼未來、高質高效,以這四點要求為總綱的蘆山產業集中區承載著為重災縣蘆山縣“造血”的重任,通過兩年的重建,目前已有英馬電動車、琪雅服裝等9家企業入駐,并均將于年內順利投產。至于在產業重建上的總體成效,管委會主任高緒如是介紹:“集中區將力爭3年內產值達到50億元,五年內產值達到100億元,實現上繳稅金5億元,就地就近解決居民就業近1萬人。”
從住房重建到產業重建,用兩年的時間,四川蘆山以涅槃重生的新貌完成了這樣一次探索:“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地方負責制”災后重建新模式,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成效明顯,正在為自然災害頻發的中國尋找出一條可復制的科學可行的新路子、新機制。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值得欣慰的是,在這一沉甸甸的歷史使命面前,四川在第二年就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截至2015年4月5日,雅安全市納入總規2160個項目(不含國外優惠貸款項目)累計完工1362個、完工率63.1%,累計完成投資478.8億元、投資完成率67.2%。
據雅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重建辦副主任黃劍東介紹,目前,雅安災后恢復重建已進入高效建設、整體提升的攻堅階段,“我們正全力向著三年全面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的目標邁進。”
數字 重建這兩年
首位推進城鄉住房重建、優先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加快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重建、加快推進產業重建、全力確保受災群眾安全穩定,在雅安市的總結報告中,兩年來的重建工作被濃縮成了上述五個部分,而細化下來,一串串數字下卻是當地受災干部群眾數不清的“五加二”和“白加黑”:
——截至2015年4月5日,雅安市城房重建完工44.7%。625戶特困戶已于2014年春節前入住新居;4482戶困難群眾建房已于2014年“4 20”前全部完工并入住。
——截至4月5日,雅安市公共服務設施重建項目完工率74.5%、投資完成率65.4%,教育和醫療衛生項目完工率分別達到83.3%、81.5%。
——截至4月5日,雅安市基礎設施項目累計完工率60.6%、投資完成率43.8%,雅康高速公路和國道351線、318線、108線,以及五條重要經濟干線建設進展順利。
——截至4月5日,雅安市城鎮體系建設項目投資完成率46.1%,以雅安主城區為核心、6個縣城為重點、16個小城鎮為節點、幸福美麗新村和新村聚居點為支點的“一心三點”城鄉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4月5日,雅安4個重點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已完成投資16.89億元、投資完成率達41.3%,31家企業已入駐園區、計劃投資126.84億元,目前已有29家企業開工建設、2家企業竣工投產、完成投資26.87億元。雅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蘆山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等農業園區加快建設,百里茶產業、百里獼猴桃產業和百里花果金果產業帶初具規模。
——截至4月5日,雅安市產業重建項目完工率51%、投資完成率46.9%。碧峰峽和蒙頂山景區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工作全面啟動,熊貓古城、金鳳山、云峰山景區成功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此外,全市235個地災治理工程、387處應急排危除險工程、107處受損修復工程已率先在2014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
探索 地方負責制
探索出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災后重建新路子——這是我國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負責制轉變的開始。
接過重建的“指揮棒”,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災后重建委員會,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指揮體系,為重建工作順利推進提供科學有序、高效統一的組織保障。而雅安市則將這一系統進一步細化,“建立網格化、下沉式、專業性的重建責任管理體系,明晰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形成全市一盤棋、攻堅共克難的局面,凝聚推進重建的強大合力。”
與此同時,為了讓地方勇擔重任,釋放重建推進的活力,省委省政府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將重建項目的審核權限下方到了地方。這一制度的細化落實,直接促進了一大批重建項目的迅速落地。
4月11日,318國道改造雅安城區段施工現場,望著已經沿金鳳山腳完成硬化的路面,雅安城投集團總經理助理李崇波滿臉笑意,這條11.82公里長的道路改造工程,總投資達11.92億,投資及建筑難度巨大,即將于4月20日具備通車能力,并于7月20日正式開通。“318國道此前穿城而過,群眾意見很大。”李崇波介紹說,工程的迅速上馬,得益于審批程序的簡化,“審批權限下放到了雅安市發改委,去年4月20日,經過規劃論證,這項工程就正式開工了。”
“災后重建資金屬中央資金,本至少應由省發改委審批,但在重建中,這些項目的審批權被下放到了雅安市級。”雅安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實際情況,雅安市還將部分項目的審批權下放到了縣級發改部門,此舉大大加速了重建工程的進度。
同樣是在重建中,“自建委”和“自管委”這兩個嶄新的名詞開始閃耀光芒,群眾重建主體意識就在此處顯現。“從自建委到自管委,群眾實際上實現了從自建家園向社區自我管理、約束的一種轉變。”在被總理點贊的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白伙新村聚居點,該縣監察局駐青龍場村白伙新村聚居點負責人王宗元如是形容這種基層民主自治方式的轉變。
事實上,僅蘆山災區就有9萬余戶農房需要重建,在“自建委”這一制度的推動下,受災群眾被充分調動起來,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資金到監質量,從集建議到理糾紛,自建委工作人員全程參與,村民們成為了農房建設的主體和實際的“負責人”。
重建兩年,農房重建基本告一段落,而村民們遇事就找“自建委”仲裁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相關部門順勢引導,經過民主選舉,“自建委”最終沉淀成為裁決鄰里糾紛等小事的基層管理機構“自管委”,在村民自治中發揮起了類似城市社區中居民小組的作用。
家園建好了,農民們的生活問題就成為了更值得關注的焦點。走進依山而建、散居為主的蘆山縣蘆陽鎮火炬村,成片的獼猴桃苗正沿著搭好的水泥架生長著,再過幾個月,雅安市重點打造的“國道351線百里獼猴桃走廊”又將上演“一桃難求”的熱鬧景象。“我們的獼猴桃都是紅心果,經銷商會開著車到田里來收,根本不愁銷。”火炬村村民寇路群如是介紹著本地的獨有風景,作為本村最大的農家樂老板,她今年也種了幾十畝獼猴桃,兩項加起來,每年已有40至50萬元的收入。
火炬村地處蘆山縣城東面,距縣城2公里,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是災后重建的示范村之一。災后恢復重建中,火炬村鼓勵農戶通過自主經營和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觀光農業,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已有3家星級農家樂、18家自主經營的民俗戶,旅游產業已初具特色。
見證 講述蘆山故事
震后,四川新聞網記者七進蘆山采訪,見證了“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這一災后重建新模式在蘆山的探索實施過程,見證了這一災后重建新模式的重建速度、重建質量和重建效益。溫暖的笑臉、揮灑的汗水、火熱的建設場景、喜人的重建成果……兩年來,我們一直記錄并講述著蘆山的精彩故事,對這里的一草一木滿含深情。
即日起,四川新聞網將在“重建新路子蘆山新模式””專題中推出“川網會客廳·解讀地方作為主體的科學重建新模式”、“七進蘆山·直擊蘆山科學重建現場”、“科學重建·感恩奮進重建家園的故事”等系列報道,繼續講述蘆山的故事,為廣大網友展示蘆山重建新模式兩年答卷,讓我們一起為蘆山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