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不低 著力打造新增長點
2015-04-16 15:08:01??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孫靖 孫靖 |
分享到:
|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人認為,經濟新常態的本質就是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應該繼續下調,甚至下調到7%以下。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當前,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短期或周期性因素,而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是增長動力轉換,并不是簡單的增長速度下降。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后指出,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因此,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既不能無所作為,也沒有必要采取大規模刺激性措施,而應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盡快找到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我國經濟就有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同時實現增長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 經濟新常態的潛在增長率并不低 學術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我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是比較低的,有人甚至認為明顯低于7%。實際上,支撐這種觀點的論據經不起推敲。 第一,不能簡單地從勞動力總量見頂這一事實推出潛在增長率會大幅下降。的確,我國勞動力總量已經接近或達到峰值,但必須看到,勞動力的素質在不斷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整體健康水平在不斷提高,因而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在持續增加。 第二,不能從目前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下降這一事實推出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持續低迷。宏觀經濟研究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與經濟周期正相關,或者說是順周期的。也就是說,在經濟增長比較快的時候,勞動生產率提高得比較快;而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勞動生產率提高也會放緩。用經濟學術語來講,就是勞動生產率是個內生變量。其原因很簡單:對于企業而言,勞動雇傭量調整的速度遠遠慢于企業產出變化幅度。所以,當經濟加速的時候,企業不可能馬上增加勞動雇傭量,單位勞動強度就會加大,按人頭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就會迅速提高;當經濟放緩的時候,按人頭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就會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最近一段時間,由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勞動生產率提高有所放緩,但不能由此得出未來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持續放緩的結論。事實上,由于我國資本積累仍在繼續,人均資本量還在不斷提高。同時,盡管目前我國人均資本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仍然存在。這表明我國勞動生產率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繼續提高。 除了以上兩個理由,還應看到,過去相當長時間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并不在生產側,而以上分析的勞動力總量以及勞動生產率問題都是生產側的因素。事實上,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側。所以,如果經濟結構調整到位、政策實施到位,我國經濟需求側的潛力將會充分釋放。當需求側潛力釋放的時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我國經濟的短板就會得到彌補,增長速度就會上升。 學術界還有一個流行說法,就是當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比如說1.1萬美元(按照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就會放緩。這一論斷的依據是歷史上韓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之后都明顯下降。這種觀點有片面性,因為從本質上講,在開放環境下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大環境的影響,應該從一個經濟體人均GDP與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國家人均GDP之比來判斷該經濟體的增長潛力。歷史上日本、韓國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時,美國的人均GDP為3萬—4萬美元,日本、韓國人均GDP接近美國的30%。而目前我國的人均GDP,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不到美國的20%。這個差距相當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韓國、臺灣等經濟體與當時美國的差距,而當時它們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7%。 最近,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歷史上經濟增長的原因,發現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潛力的因素包括該國人均GDP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經濟開放度、儲蓄率以及宏觀經濟穩定程度。在這幾個方面,我國的情況都是有利的。我國的人均GDP僅為美國的20%,經濟開放度位居世界前列,國民儲蓄率約為50%,宏觀經濟穩定性很高——經常賬戶存在順差,財政赤字非常小,政府有大量的盈余資金。綜合以上因素,我們的結論是,未來10年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保持在7%左右。 |
相關閱讀:
- [ 06-10]以生態優先提升潛在增長率
- [ 02-03]圍繞經濟潛在增長率作投資決策
- [ 08-02]發改委: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較高 不會"二次探底"
- [ 06-28]信息資源專家:我國汽車市場潛在增長率較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