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新觀察: “一帶一路”錢從哪來?
2015-04-16 16:47:12??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孫靖 孫靖 |
分享到:
|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在昨天正式亮相。亞投行覆蓋五大洲,囊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從亞投行啟動籌建到各國扎堆申請搭乘“東方快車”,在短短半年時間里,亞投行受到了廣泛的追捧,這和它肩負的“一帶一路”責任密不可分。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篇巨幅畫卷,是發展的宏大樂章。畫家繪宏圖需要好顏料,音樂家奏名曲要用名琴。“一帶一路”也需要資金的支持,那么錢從哪來? 合作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而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認為,這兩大機構雙雙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是一項宏大工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雖然是提供資金的兩項利器,但還遠遠不夠。李光輝說,亞投行和絲路基金起到杠桿的作用,它們會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加入建設的洪流中。 復旦新絲路研究所所長王健說,“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是相輔相成的。“一帶一路”是綱,舉一綱而萬目張,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投資、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合作與交流,推動該戰略實施首先需要考慮構建互聯互通的物質基礎;而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多邊機構,主要集中于亞洲基建,它不僅是對地區和世界多邊開發體系的有益補充,也是實施“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必由途徑。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有機融合將直接關系到”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二者也將拉開中國對外投資的新時代。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開孟表示。解決交通建設融資能力,除了資金以外,是體制機制,中國在走出去方面正在建設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光靠銀行貸款不可持續,重要的是找到財政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因此推動公私合營模式就勢在必行。 關于此話題,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對此解讀。 經濟之聲:整個“一帶一路”涉及的大量互聯互通項目,資金的支持非常重要,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對于支持“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項目的建設發揮了什么作用? 張建平:實際上“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當中涉及到的很多“一帶一路”的企業都是屬于窮國或者發展中國家,應該說2/3的經濟體他們的收入水平都是在中等收入水平以下。老話叫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要想改善基礎設施的話必須要有大量新的資金注入,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情況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融資的支持的作用。但是這種融資支持也不是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大包大攬,我打個比方它就像一個旱井,就是注入的第一桶水然后來把后續社會的資金來引上來,引入更多的活水資金來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引領的作用。而且基礎設施的改善將來就會推進貿易投資的這種效率,然后推動所有的經濟體在經濟合作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 經濟之聲:有人認為,光靠銀行貸款不可持續,重要的是找到財政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因此推動公私合營模式勢在必行。這種模式是不是未來解決資金問題的主要方式? 張建平:我認為是,因為現在看起來所有的大型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緊緊依靠開發性金融的這種資金,靠亞投行絲路的基金,加上未來假設世行和亞行也能夠合作進來,但是這些資金仍然是不夠的。另外從現在全球基礎設施的建設的這種經驗來看,僅靠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資金的效率也不夠高,如果我們能夠把私人部門引進來就能夠彌補效率不足的問題,這樣等于把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這樣一個信譽和私人部門的效率能夠有機結合起來,基礎設施建設的這個效率就會非常的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僅是“一帶一路”而且像APEC這個平臺上,現在PPP的這個模式都已經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PPP對規則的依賴是非常厲害的,也就是說無論是中國也好,還是“一帶一路”其他的經濟體也好我們在PPP的規則制定方面如何能夠保證基礎設施項目保本微利而不是暴利也不是虧損,這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經濟之聲:對咱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有沒有可以學習借鑒的經驗呢? 張建平:當然有,現在其實中國的多省份都在設立這個PPP的中心。然后有關政策法規也在不斷的完善,發達經濟題還有其他的一些新興經濟體在這個PPP模式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很多的項目都是用PPP模式來完成的。比如北京的地鐵4號線就是PPP的模式,將來隨著經驗的積累還有規則的不斷的完善,“一帶一路”的國家應該探索出更加適合于“一帶一路”建設特點的PPP模式。 經濟之聲:這是一種特殊的模式,民間和這種銀行貸款相互來組合,有一個觀點做過測算。從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僅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就達8萬億美元。對資金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非常巨大。在金融服務方面,我們能不能跟上? 張建平:我覺得這就取決于我們努力的結果,在這個方面有兩個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一個工作就是這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作為引導和龍頭,我們可以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銀行還有中美洲的開發銀行。這些國際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像比如說很多國家都有開發性金融,就像中國的國家開發銀行,俄羅斯的國家開發銀行,還有很多國家都有進出口銀行,所有這些金融機構合作起來就能夠提供更多的資金,這是一個條件,因為他們是可以保證銀行的這種銀團貸款的。但是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商業銀行它提供,特別是在如果有私人伙伴參與進來的過程當中,很多私人企業它的資金來源可能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商業銀行,這就要求中國金融機構要加快國際化,加快“一帶一路”去投資布點。最后一個就是在公私合營的模式之下商業性的金融機構和開發性的金融機構它是也能夠有一個合作的平臺,在這種機制之下就會解決資金的問題。 ? |
相關閱讀:
- [ 04-16]對接方案初定 福建打造“一帶一路”樞紐
- [ 04-16][一帶一路進行時]中亞貨運班列的第74次發車
- [ 04-16]人民時評:“一帶一路”,參與意味著責任
- [ 04-16]助力"一帶一路" 錦州-營口-廈門內貿航線下月開通
- [ 04-16]閩南師大文化節“一帶一路”郵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