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家國情懷:中國飛機自主“中國心”
2015-04-30 15:5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靖 孫靖 |
分享到:
|
1965年4月,十八個從中國首都北京出發的年輕人來到大千里之外的四川。他們冒雨從江油縣城向大山深處摸索,終于在松花嶺觀霧山下的一個小山坳駐足。 就是在這川西北大山里,新中國悄然布局下“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臺,幾代航空人為中國飛機裝上“中國心”的追夢征程開啟。 “那時候國家落后,飛機更落后。沒有發動機怎么行?沒有高空臺,發動機怎么上天?國家需要我們把發動機搞起來。”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原宣傳部長、今年82歲的瞿異斌老人說,那時除了手中的一張介紹信,他們“腳踩大地,頭頂藍天,沒有一磚一瓦”。 “我們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了一起--堅守大山半個世紀,就為家國情懷。”老人說。 在半個世紀里,幾代航空動力人在山溝里為中國建設起“亞洲第一臺”,誓為中國飛機裝上“中國心”。 五十年后,健在的“十八勇士”和老中青三代中國航空動力人迎來一個意義非凡的生日慶典--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 老人們被請上舞臺中央,接受禮贊--此時,他們的夢想已經實現,經過高空臺檢驗的國產航空發動機已經裝備中國飛機,翱翔藍天。 “好人好馬”進大山 誕生于抗美援朝炮火聲中的中國航空工業,始終處于世界航空強國的小心防范和威懾封鎖中。在全球航空發動機市場高度壟斷狀態下,中國航空工業矢志不渝地追求真正擺脫飛機發動機這個“心臟病”的心頭大患。 “這就如同一個人的身體很健康,心臟卻是人家的。關鍵時刻,命門就在人家手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說,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高空臺,航空發動機必須要從測繪仿制跨越到自主研發,才能真正強軍富民。 1964年2月,聶榮臻元帥批示,“要抓緊空氣動力中心和高空模擬試車臺的建設,如再遲遲不動,將來勢必造成大的被動。” 1965年4月26日,這一天對于中國航空工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西南的大山里出現一個規模驚人的大工地,最多時每天有一百多輛車和四五千人同時在現場施工建設。 “我們就生在那個年代,國家需要我們保家衛國,我們就參軍做軍人;國家需要自己的飛機,自己的發動機,我們就進山搞科研。個人是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的,服從國家,沒有怨言。”瞿異斌老人說。 此后,一大批科研技術人員響應毛主席號召:好人好馬“下三線”。1970年,時年33歲的劉大響隨同308人包乘的一輛專列從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沈陽出發,一路開進西南的大山里。 “最難的遠不是條件艱苦,而是那時候全中國沒有幾個人見過真正的高空臺。”劉大響說,新中國迫切需求的高空臺建設任務,對于他們來說是絕對的“零起點”。 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臺,就是在地面模擬飛機在空中整個飛行過程中各種飛行狀態和環境條件,對發動機整機進行試驗、測試、驗證的大型地面復雜系統設備。 簡單地解讀,高空臺準備配裝“把天上搬到地面”:在地面上通過大型系統設備模擬飛機上天飛行的環境,把裝備飛機的發動機放進一個溫度、壓力和馬赫數都可比高空的“大鍋”里,通過龐大的設備群“供氣、抽氣、加降溫、空氣混合”來模擬空中飛行環境,進而精確測試出發動機的工作狀態和參數。 飛機是飛在高空,中途不能停車,發動機的細微問題都有致命的危險。按照一位中國權威飛機設計師的話說,“飛機設計定型前巴不得多上高空臺來暴露更多問題,不怕問題多,就怕試驗時候找不到的問題,出現在天上。 |
相關閱讀:
- [ 03-05]民航局局長李家祥:中國飛機安全好于世界平均水平10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